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资讯攻略 > 英国 > 大学 > 留学生活

英国留学日记 由非你莫属看海归之路

  留学e网讯 很多留学生还保留着看中国流行电视节目的习惯。想必大家都曾在某个不愿提笔写论文的晚上,点开YouTube,看上一两场《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通过这些真人秀,观察了解中国社会的现象、潮流,既有趣,也是留学生不与祖国疏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久前,天津卫视的职场招聘真人秀《非你莫属》引起了留学生们的注意。主持人和某海归求职者的对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触碰到了“海龟回潮”这个社会争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刚刚大一的我,看到那个引发各种争执的节目片段之后,也抱着好奇心和对前途的思考,连着好几个晚上泡在了这个节目。

  《非你莫属》节目主持人与求职者的对峙引发争议。

  不一样的真人秀

  抛开海归的话题,职场招聘真人秀这种节目的性质本身就比较容易引起争议。许多真人秀节目,要么是把现实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放到相对强势的位置上,譬如《非诚勿扰》,总体上让女孩选男孩,给予男女关系中相对容易受欺负的一方力量。要么是让生活中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占据舞台中心,然后让他们自行竞争,汰弱留强,譬如各种快男快女。

  然而,《非你莫属》这样的节目则不同。依然是以老板挑选求职者为主,而且老板在数量上压倒求职者。他们坐在高高的华丽大椅子上,审视求职者身上是否有可为己所用之处。这样一来,它不但没有反转常见的权力关系,反而将之加强。张绍刚先生比较强势的主持风格,更凸显了选手的弱势感,为引起观众不适埋下些许伏笔。

  聚光灯下的海龟

  各种真人秀节目中,都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海归人士—正如老总们不断语重心长地重复的,“现在海龟太多了,不稀奇了”。《非你莫属》这种求职节目中,这个敏感群体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更多争议。

  争议点之一:如果真的有能力,干嘛毕业了不留在国外?

  回答一:中国机会多变化大,想报效祖国,通过建立东西方桥梁,引入新概念,让祖国更上一层楼…

  质疑:你凭什么这么想?自身有多少能力?了解中国实情几分?把自己抬那么高是否不妥?

  回答二:国外工作不好找,有签证限制,有玻璃天花顶儿,留不下来…

  质疑:说到底了还是自身能力有限嘛,留学几年烧了这么多钱,也不过如此。国外公司不要的人,我要不要,可要想想清楚了。

  在真人秀的舞台上,很多暗中的质疑,就会通过表情和语言直接表现出来了。

  争议点之二:求职文化冲突。

  真心求职的海龟,硬性材料往往都会准备得不错。譬如简历、工作经验、对企业文化分析等等,心里都会略有一套。另外,回答老板的提问时,会尽量地表现出一些条理性,按照某种框架结构来作答——

  装!假大空!不自然不真实!

  一旦给人留下这样的第一印象,很多精心的准备就未必有用武之地了。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误解。国外求职面试的很多问题十分直接,譬如“为什么特别喜欢我们公司”、“你有哪些特长”等,要求求职者直接地回答,并从答案中观察逻辑性和条理性。此外,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参加各种面试的过程中,因为语言的劣势,只能用极强的逻辑性框架弥补语言的不足。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一种回答问题的模板,被人误以为是自我掩饰的面具。

  争议点之三:职场定位。

  有位老总面有得色地总结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见了这么多海龟求职者,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回国以后基本上都要清零,从零开始…”

  年轻人换一个生活工作环境,从零开始,并不是一件很特殊的事吧。从南京跑到天津工作的人,也要从零做起,却不会受到同样强度的注视。一些旁观者,会认为海归勉为其难地戴着过大的光环,现在是摘掉它们的时候了。

  留学生的确是一个不一样的群体。不少旁观者评价他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事实上,即便是很优秀的海归也都是矛盾体,身上承载过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有些问题,像是断层线,一旦受到冲击,就容易引起火山爆发般的冲突。

  很多旁观者看留学生最大的误区在于,把留学生当作一个整体,将他们一概而论。留学生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群体。有的极其聪慧努力,靠奖学金过活;有的不见得特别用功,但经过留学生涯的历练的确独立了、见世面了。他们中有挥霍父母钱财混文凭、学无所成之人,却也有更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士。

  因此,通过同一副有色眼镜去看这个多元的群体,是不公平的。就如“X二代”之类的标签,其实是年轻人们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怎么办?

  光讨论人们对海归群体看法是否公正,意义有限。《非你莫属》这场真人秀,秀的不仅是求职者,更是用人单位的态度(由12位老总代表)和世俗态度(由主持人代表)。各方都不一定具有完全代表性,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或许,海归和准海归们,该将求职真人秀反映出的情况当做既成事实,将注意力从“对不对”转移到“我们该怎么办”上。

  我为自己将来若是回国寻求发展,总结了一些规律:

  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海归身份,不然容易引发 “为何而归”的质疑;既然回国求职了,就积极融入国内大环境,尽量避免求职文化冲突。当年刚出国时必然碰到过文化冲突,想必也是吃过一点苦才过来的;现在又碰到逆向文化冲突,虽然难免让人觉得委屈,却也是要做好吃一点苦的心理准备的。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在求职前对自己进行明确而现实的职场定位,心中抱着归零的心态,手中捧好海外学习带来的能力和经验—譬如外语水平、吃苦耐劳、独立有进取心等,一起展现给单位,让他们择才而用。

  总而言之,要谨言慎行,高能力而低姿态,走中庸之道。甭把引入什么新理念挂在嘴边;能踏踏实实创造效益再说;在显出成熟优雅和可供使用的外语能力之前,千万先别学着西方人挑战权威。

  如果不愿意做到这些,就尽量在国外混吧。除非,能像其中一把大椅子上的某陈总那样,以年轻海龟的身份,功成业就地回来,坐在老板椅上,而非站在选手席上。

  而还在留学时,可以多考虑的,或许是:

  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又尽量不与中国社会及其主流价值观脱节;积极寻找和争取在当地工作实习的机会。这种经验,对将来无论在何处工作,都有必然的帮助。如果认真去找,机会还是有的,要好好利用外国大学职业中心这个好地方;有较为平和的心态,不把自己精英化,也不觉得自己是不东不西的异类;留学第一年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调整好自我;把专业课学好,再把口语练好—这是将来回国求职,单位判断你是否在别国学有所成的最直观衡量标准。

  可以估计的是,将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归,以及海不归。希望多方面都可以作出努力,迎接这个必然的潮流。海外留学生们争点气,用功学习同时也早日开始思考将来的出路,设定实际的目标,以努力开路,让自己将来进退有余,也抗得起可能会面对的质疑;审视留学生的人们,也请尽量宽容,不要过早地为他们贴上过褒或过贬的标签。毕竟,如何将海归最优化使用、防止留学生回流在中国社会引起矛盾,以及如何令海不归们保有中国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

(编辑: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