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三千万人口,正在进入白发社会。持续移民是加拿大的国策,每年移入人口占总人口1%。尽管处于人力资源紧缺状态,加拿大的大学毕业生仍然处于艰难的求职路途上,毕业即失业是常态。
妮可是我的朋友杰夫的小女儿,去年秋天从多伦多大学毕业,法学学士。从去秋到今春,她投递了几百份简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做见习生,开着公司的工作车,大半夜的在加拿大最繁忙的401高速公路上刹车坏了,演出半夜惊魂。杰夫的家族一百多年前从英格兰移民加拿大,是货真价实的本地人,求职如此之难,全家每每提及此事,唏嘘不已。
哪儿都缺人,哪儿都不缺人,是一种正常的职场效应,加拿大的人力资源就处于这个状态。熟练的、有经验的求职者是职场渴求的,而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求职难如登天。一个大学毕业生,从大四开始到处投递简历,两年后找到稳定工作,几乎是常态。
一般论者往往认为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学生就业,事实上专业工作多数情况下与经济发展无关。除非企业倒闭,因为经济恶化失去的工作岗位基本是低技术的粗笨位置。身怀一技之长的人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简历空白太大。生产黑莓手机的RIM公司,招的生产线工人填求职表都要“两个北美工作经验”,加拿大大学毕业生求职之被动可见一般。所以积累“工作经验”,就成了大学生们渴求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被做志愿者”的经历。志愿者volunteer的冠冕堂皇属于公益服务,为社会公众做贡献确实是光荣的志愿者,但给企业当“志愿者”,纯属不要钱的劳动力。做志愿者一样要按点上下班,服从命令,还没有任何收入与福利,但这种志愿者的机会也往往需要争取。做了志愿者,就进了企业大门,开始积累实际工作技能,熟悉各相关环节。
志愿者volunteer—临时工part_time—正式雇员full_time,是加拿大职场中一个相当固定的就业模式。先做给人白干活的志愿者,拼命工作表现自己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员工,然后工作岗位出缺,就被聘为临时工,临时工意味着薪水较低福利较少在企业需要裁员时属于第一批解雇对象。临时工表现继续好,企业需要调整人力资源,临时工就有机会被聘为正式雇员,正式雇员除非出现很大问题,一般不会解雇。企业也故意保留很大的用工比例给志愿者和临时工,以保证员工流动性。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式雇员干起活儿来往往不如志愿者和临时工卖力。
加拿大的职场状态,催生了大学生们稳定成熟的心态和务实精神,甚或波及留学生。小玉是一个中国女孩子,高中二年级到加拿大做小留学生,后来顺利考入世界一流名校滑铁卢大学读商业数学。还在大二,她就从美国邮购了全套讲义,准备考取国际金融分析师牌照。一般说,这个牌照是有两年从业经验的人才考虑的。小玉也不准备毕业后马上读硕士,她要先工作一段时间,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以及职场需要什么,再相应的制订一份培训计划。
加拿大还有一种颇具创造性的“合作教育”Cooperator计划。“合作教育”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这个计划一个长处是减轻了高昂的学费压力,让学生在读期间就可以挣到不错的薪水,再一个是提高就业率。
丽丽是皇后大学商学院大2学生。从5月份开始她要参加合作教育课程,到加拿大帝国商业金融集团CIBC投资银行业务部参加4个月的有薪实习,然后回学校学习4个月。这样每4个月轮换一次,直至毕业。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合作教育学习过程。
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要定期到企业参加工作,具体内容往往由企业和学校在招生前就协商好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良性循环系统。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还是重要课程,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授予学分。考核內容包括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等的评分以及工作报告审订。这些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服务的企业聘用,最差也获得一份不错的简历。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