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老首页 > 留学资讯

牛津:挥之不去的留恋

        中古时期,牛津是泰晤士河上的重要渡口。所谓“津”,就是“渡口”之意,商贾远道贩运牛群,农夫驱赶牛群往来草场,往往在此涉水渡河,小城因此得名。

  牛津的地理位置,居于英格兰南部的中心,是当时陆路要冲。南北车马交会之中,一个繁荣而热闹的市集也就逐渐形成。如今,古老渡口已不复存在。河里,双双对对的男女荡着小舟;河岸,青草漫漫,绿树成荫,拥挤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牛津,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楼房的尖塔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古枝,稀疏的绿叶中绽放着形形色色鲜艳的花朵,小城显得一派古朴素雅、生机勃勃的景象。

  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漫步牛津校园,就仿佛走进了漫漫历史长廊—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塔楼、诺曼风格的碉堡和城墙……这风情万种的古老建筑,处处积淀着千年学府的斑斓文化,处处显示了风云际会的历史沧桑。在那里,过去所有的美好时光都镌刻在古堡灰墙里,一庭一院、一桥一径、一砖一石,都承载着牛津人昔日的梦想和已有的辉煌。

  牛津的街

  在8月一个阴雨扉扉的清晨,我与一拨同班同学来到牛津。在阿士莫尼博物馆门前下了巴士,各寻路途撒向校园的四面八方。我径直进入博物馆参观,一来暂避晰晰沥沥的雨水,二来这个博物馆也是牛津的骄傲。这座博物馆始建于1683年,是英国第一座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的历史还早了70年。现在,它仅次于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国第二大博物馆。

  博物馆内一个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陶罐和公元9世纪刻有阿尔弗列德大王头像的镶蓝宝石纯金饰件,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先后看过牛津与剑桥的博物馆,我有一个突出的印象—两个博物馆的陈列都十分拥挤,藏品展示过于密集。当然,如果从两校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角度来看,单位面积里展品愈多,则参观学习时的效率愈高,自然也是乐得如此。

  沿着圣贾尔斯街(St Gilles Street)向校园的中心区走来,阴雨停了,街面上渐渐游客如织。我依次参观了始建于1437年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和始建于1263年的巴里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巴里奥尔学院以曾经培养出了多位英国首相和其他政界的要人而著称,英国前首相阿斯奎斯曾经形容巴里奥尔的学生“平静地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优越感”。

  到了圣贾尔斯街南端,向左折就到了牛津校园的主干道—宽街(Broad Street),街道的左侧是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前行一二百公尺到街道的东端,右侧挺立一座高大建筑,这就是谢尔登尼亚剧场(Sheldonian Theatre),它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雷恩(Wren)的第一个设计作品。每当夏季,人们就能够看到一群又一群身披黑袍、头戴方帽的牛津学子,进入这个剧场,参加在此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

  牛津的学院

  步入谢尔登尼亚剧场的院落,东侧一片广场临向南北走向的凯特街,街对面只见一道弧形石廊跨街而过,右翼连接的是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这是牛津众多学院中唯一只招收研究生的学院,被视为世界最具学术权威的高级学府之一。

  石廊下曲曲折折的石路就是著名的王后巷(Gueen’s Lane),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沿着小巷深入,两侧高大的石墙被岁月的沧桑染得黝黑黝黑。小巷的中段就是新学院(New College),新学院始建于1386年,因倡导新式教学法和对宗教经典进行重新解读而得名,学院里巨大的方形庭院、高大的教堂和古老的餐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巷的尽头是东西横贯牛津校园的干道“高街”(High Street),右侧街角就是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横穿高街,右侧的庭院就是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大学学院始建于1249年,它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学院,被称为“大学的始祖”,英国诗人雪莱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是这个学院毕业的著名人物。学院内部的街道,铺设着粗砺的鹅卵石,我俯下身子,盯着光滑的石面,思绪游走于历史的微光里:这小小卵石,托起了多少风云人物呵!

  沿马哥皮巷(Magpie Lane)北行,穿越高街,就到达圣玛丽贞女教堂(St. Mary the Virgin Church),教堂坐落于牛津学城的中心,在17世纪以前一直是牛津举办大型会议和音乐会的场?孩,一问果然就是。两人在牛津都是学财会,我开玩笑:咱们中国人出国留学,十有七八学财经。其中一个家住北京的公主坟,我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住万寿路,如此一来还是多年的邻居。

  从圣玛丽贞女教堂前的高街东行四五百公尺,街道左侧是著名的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院始建于1458年。从门面看去极为平凡,可是步入庭院之中,绿草如茵,花木繁茂,古树参天,真是“别有洞天”。尤其是学院的城堡,落成于15世纪,被人们称为“凝固了的音乐”,高大的钟楼以大青石砌筑,楼内挂着10口铁钟,当它们相继敲响时,仿佛一曲雄浑磅礴的交响乐!

  牛津的河

  午餐后,我们在莫德林桥边的船坞,租了一只脚踏游船,沿途巨树密布,绿草茂盛,树茵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亲昵地依隈在一起。船行河间,忽然感到牛津那些古老的庭院、高大的石塔,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喧嚣的市声忽然变成宁静的乡野,方寸之间完全是两个世界!我想,剑桥的河在城中,它把剑桥的校园美景串联起来,构成了剑桥城区里最优雅的空间;而牛津的河在城外,它环绕着牛津城区的四周,静静穿行在浓郁的绿色里,犹如初解风情的小女,羞涩地倘佯于牛津闹市之外。

  牛津近千年盛名不衰,与其实行的“导师制”和“学院制”密不可分。牛津的“导师制”主要作法是,每个牛津学生入校都将由学院指定导师,负责对其整个学校生活期间的指导。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往往都在一定的领域有所建树。导师每周要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

  导师在牛津被称为“Don”,与Don们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导师制维持了师生之间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聊天甚至彻夜长谈相伴随,从而构成了牛津学生生活的独特风景。概括地讲,牛津的“导师制”教育体系就是,“合作探讨式”教学模式、“德智合一”的教育理念和温馨家庭式的教学氛围。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 我游历剑桥时,曾在剑河密尔池塘边名叫“Bala Italy”的酒吧,一边品啜着啤酒,一边思索着这个问题。西方人认为,大学是“University”,它的词根是“universus”,也就是“普遍性”、“世界性”、“宇宙性”的意思。

  我想,大学=大楼+大师+大梦。“大学”离不了“大楼”,离不了“大师”,也离不了“大梦”。牛津与剑桥里那古老的“大楼”,那古老“大楼”里走出的“大师”,都引导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梦想,进而激发他们终身孜孜以求地去实现这些梦想。于是,这才有了牛津与剑桥永世不竭的荣耀!

  忧郁的徐志摩,告别剑桥的时候,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在告别牛津、剑桥的时候,我感到实现了一个长长的梦——当我迎着拂面清风在剑河上倘徉,当我抚摸着牛津城微光闪烁的卵石,我已经与牛津、剑桥所有的光荣与梦想,进行了一次最真切的对话,那同样是一次深切的精神洗礼和巨大的精神享受——带着这样一片云彩,我悄悄地离去……(编辑: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