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代“海归”代表应邀做客第一直播间。
“60后”嘉宾代表李朱先生,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后获全额奖学金赴澳洲读研究生,归国创业不到3年时间即登上业界领先地位;
“70后”代表张武先生,毕业于英国斯旺西大学;
“80后”代表为著名旅美学者张杨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畅销书《年轻的战场》《我的哈佛日记:规划的人生更精彩》作者。
三位海归代表在线和我们一起聊聊关于“中国留学三十年”的那些事儿,并且激励当代年轻人,“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一定是根在中国,路在世界!”
三代人回顾——中国社会留学三十年时代特写(一)
第一代:1978-1985年,留学生都是以公派为主。虽然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已经放开,托福考试也于1981年进入中国,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先富起来”的群体,国民平均收入与西方相比普遍差距悬殊,再加上社会观念的盲区、信息不对称、手续的复杂,能够靠自己出去留学的人是凤毛麟角。
第二代:1986-1998年,中国“富起来”的人逐渐增多,政府出台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才算完全打开。
第三代:1999-2008年,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公费留学生的总数并没有减少,自费留学生的总数则呈爆炸性地增长。目前,百万留学人员中90%是自费留学,中国开始从精英留学大踏步地进入“准大众化”时代。
(嘉宾语录)
李朱:“大学里面经常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失踪’了,都去了国外。”
张杨:“我的母亲就说,儿子我不希望你成功。你已经考上清华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找一个好太太就已经可以了。”
张武:“当时的社会是这样状况,国营单位破产了,我们下岗,我选择出国。”
主持人:李总出国留学的时候,身边出国留学的人多吗?和现在社会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李朱:当时出国人并不太多,中国真正是在90年代后富起来,留学才变得更大众化。但是大学里面经常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失踪”,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读到大二、大三都不见了,原来都去美国留学,而且还拿到奖学金。
主持人:过去出国留学的人都是“精英留学”,成绩非常好,一般是读理工科的学生。
李朱:他们觉悟很早,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他们就知道怎么样像美国机构申请留学。像那个时候写信息五、要写资料再申请。
张武:我出国留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出国留学的人数是高峰期,当时可能我在跟我们李总还有张总比,可能我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我经历了70年代一代人经历过的事情,先是国营单位,下岗,然后出国,再回来就业,因为当时国营单位破产了,下岗之后,工作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知识能力和其他学生比,尤其跟研究生比差距很大。同时发现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学多很多知识,感悟很深,毅然决然决定出国,学了很多东西再回国。
张杨:我是从小就想出国,所以我一直朝这个目标在努力。可能我抵住最大的压力就是我的父母,我的母亲就说你考上清华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找一个好太太就可以了,但是我当时拼命一定要出国,而且一定要考最好的学校。
我妈整天看着我心里不安分,当时着急说不能跟你一起在北京住,再住下去我就要得心脏病,看着就担心,儿子我不希望你成功,希望你平平安安就好。后来实在抵不住每天给她的担心,后来直到我拿到哈佛大学通知书,我妈才又坐着火车来到北京。
我的压力更多来自父母。事实上,刚刚结束教育展,我在中国走了十几个城市,发现很多父母跟我妈妈一样,他们有中国妇女这一代的保守,又希望孩子成功,所以会反复问我美国是不是不安全,听说这儿有枪战了,那有什么事情(笑)。我说妈妈不用担心,在父母翅膀下就不会成长,你让他成长吧,真正飞出去成为一只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