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老首页 > 留学资讯

博士也过剩?美国大学商学和护理博士短缺

  留美博士在过剩中挣扎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硕士

  2009年,浙江大学的一名海归博士自杀身亡,激起了大众对博士群体的极大关注。之后,另一位海归孙博士归国后沦落在北京街头摆摊的尴尬经历,又在媒体曝光。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我本人就是美国生物博士,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有着切身的体会。

  美国生物博士的过剩

  出国前,我是医学院的毕业生。学医的来美国留学,几乎走的都是曲线救国之路。先改行读生物,然后再谋其他出路。“再谋”说起来很轻巧,但执行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生物博士毕业后,大部分人都要先做博士后。之后,或去公司谋职,或在大学当教授,或做永远的博士后,或是改行另谋出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博士的命运基本如此。

  在读博期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博士班绝大多数是中国留学生,其次是印度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我很纳闷儿:美国人学生物的,怎么那么少呢?当年我们系有一位美国博士生,快毕业那年他居然退学,改行学经济去了。

  等我终于熬出头,成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博士后时,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我就职的华盛顿大学,活跃在生命科学各系的工作人员,还是以中国人居多。该校毕业生中有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院名列美国第四,因此,它所反应的就业概况有一定的说服力。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资料记载,生物博士过剩的原因可归纳为:一、美国老板为了节省科研经费,喜欢雇用最廉价的博士生为他们玩儿命(雇一个博士生每年只需约1.5万美元,一个博士后2到3万美元,比大多数建筑工人薪水还要低)。二、生物博士就读期间,通常学费全免,并有维持生活的薪水。这种待遇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三、国内医学院毕业生为了曲线出国,不得不改行学生物。医学生与生物专业出身的人殊途同归,双方造成了既竞争又共存的拥挤状态。

  三年前,《科学家》杂志专门报道了美国生物博士过剩,就业前景不妙的现状。文中的数字统计表明,美国博士生获得学位5年后,通常只有22%能找到终身教授职位。具体以生物博士为例,在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能够找到终身教授的博士,已从25%降至15%。即便是这些幸运者,在找到正式教职前,通常都需要4—6年的博士后训练。

  商学和护理博士的短缺

  生物博士的大量过剩,已经引起了人们对这门专业的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博士短缺的专业。据最新资料称,美国博士短缺的领域是:护理、商业学、药类、社会工作、工程。据一位在美国商学院就职的华人教授介绍,商学院中的信息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的缺口最大。

  以会计专业为例,在未来的10年里,每年将有500—700位教授要退休离职,而只有大约140位博士毕业。这样的缺口造成了相关专业的工资快速上涨。比如,现在商学院博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已高达13万美元,有些名校还开出了20万的诱人年薪。

  

分页

  护理专业的教职人员也面临着短缺的窘境,这种情况尤以美国西部为甚。调查显示,护理教授的缺乏,造成了申请读护士的学生的减少。这种恶性循环,进而造成了美国护士的严重短缺。我们来思考一下,既然生物博士过剩,如果不容易找到教职的话,能不能改读一下护理专业的博士呢?此外,与生物学为近亲的药学博士也很有前途。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好,但中国留学生涉足于其间者却门可罗雀。大家为何不去读?这个专业应该是文科生难得的机会。马路上的一个金戒指,怎么会没人看见?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挖掘到语言能力上来。由于非母语的限制,中国人擅长搞研究,不善于教书。中国学生很会考试,TOFEL、GRE、 GMAT考得很高,但说话不行,阅读、写作也比较弱,这是妨碍大家找工作的绊脚石。国内英语专业的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困难就小一些,因为他们口语过硬。

  改行一样也能成功

  除了生物专业,还有哪些领域的博士过剩呢?所有的文科专业,特别是哲学、历史这些基础文科的博士们,可谓是学问一大堆,穷得叮当响。哈佛、耶鲁毕业的哲学博士,书都出了好几本了,还待着业,或正在转法律什么的。心理学前景也不妙。文科中,除了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还好一些,其他的都够呛。

  如果阴差阳错考进了博士过剩的专业,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另寻出路?华盛顿大学有一位瘦削挺拔的美国人,他已经做了15年的生物博士后了。在这15年中,这老兄的老婆都换了(离婚),但他却一直固守着科研阵地。莫非改行比离婚还难?

  改行并不是当代人的专利。著有“有闲阶级”和“学与商的博弈”的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00多年前就体验到了现代人的烦恼。1884年他在获得哲学博士时,无法找到哲学方面的教职。经过挣扎,7年后他决定改行学经济学。当他破釜沉舟重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后,终于找到了他的最终位置。100多年后的今天,我认识一个学哲学的中国留学生,他目前在美国靠卖各类保险维生。

  毛主席说过,中国人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所以,即使误入“歧途”进了前景不妙的专业,只要不怕苦,何不改行去?一大批在美国的中国生物博士,已经成功改行做了医生和电脑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这是不是很鼓舞人心?

  观点

  微软不是博士们建起来的

  中国目前的人才引进机制,注重于大师和高学历。事实上,中国与美国乃至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硕士。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硕士学位找工作了。而其他学科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几乎无一例外同时再读一个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或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以备就业的多种选择。我大多数朋友都是以第二硕士学位就业,而在简历上只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学位。

  

  微软不是由博士们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本科都没有毕业。事实上大多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一些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刚好将这些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毕业,既不是杰出创造发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爱因斯坦只是本科毕业,孟德尔也不是博士毕业,爱迪生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法拉第也只是学徒出身。引进人才不应只盯着博士群体。

  链接

  无法当教授永远博士后

  大漠88

  1994年,我到美国读书,第一天就遇到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博士后。他在这儿7年了,却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助教位置。当看到其求职简历时,我吃了一惊。他已在科技界最顶尖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大多数教授一生也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就是说,此人已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可他竟然不得已做了7年博士后。

  随后,我遇到一位中国化学博士后,他当时已在《科学》上发表两篇论文。他告诉我,他酷爱科学,只想在大学搞研究,不想去公司。一年后,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但最终不得不放弃科学理想,到一家公司去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岩体力学博士,刚好与自杀的涂博士学的是一个专业。他告诉我,毕业后他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专业工作,但只干了4个月就被裁员。两年来他只能在夜间超市打工,而工资和原来差不多。

  在加拿大,许多博士毕业的电子工程师年薪只有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的一半,而这些工人只是高中毕业。在清洁工的队伍里,经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

  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在这个领域中你必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自然界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未被发现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狄拉克曾说,那时(20世纪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学家也能做一流的工作,而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做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难。那些已被充分发掘过的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量的无法找到教授职位的人,不得不一直在博士后的岗位上奋斗,使得博士后从教授的跳板变成了一个终身职业。

  (编辑:Lily)

留学e网 出国留学放心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