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已是我国的一种常态现象,因此,导致很多的留学中介,但这其中不乏有黑中介,专门骗取学生钱财的,或者是一些错误的留信息,使得广大留学生受蒙蔽。
相比较书籍、宣传材料和网上搜索到的硬性信息,论坛上的案例更加真实,更新速度更快,加之互动讨论性,使其成为广大学子非常青睐的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的申请认知都是从论坛处得来。
论坛的确是个交流分享信息的好平台,但我认为不要盲目借鉴论坛上的案例和数据,尤其是文科生。一般理工科凭硬件就有可能决定录取,还比较好借鉴,毕竟除了硬性的门槛成绩,各种学术研究成果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混的,用过什么仪器,做过什么项目,相应的成果一眼就能看出含金量,作为对比参照,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文科,在论坛上仅仅能看到的就是毕业院校,GPA,GT成绩。PS、CV、RL、WS、WHY ESSAY等基本是忽略的,文科生的个性特长等因素无法体现。而恰恰这些因素对申请结果的决定性可能远大于GPA和GT。如果轻易借鉴别人的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判。我曾经有两个学生,同样是国内某大学的学生,同班同学,成绩也相当,但是我为他们做出的选校规划就完全不同。因为通过我的沟通分析,觉得两个人的条件是有本质不同的。A同学在学期间,自己课堂下写了很多小文章,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一直坚持做研究,他对于儿童发展心理方面比较感兴趣;而B同学与其经历完全不同,兴趣也不同。两个人在教育类专业申请时,差别是很大的。但在论坛上,估计也只能看到两个人的本科学校、GPA等信息,很容易产生误导。尤其文科申请的变数更多,很多不易把控的因素需要随机应变,很难在论坛上体现出来,这种代表性和借鉴性可能就更差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批判国内教育:大象、老虎、长颈鹿、猴子、喜鹊、鱼、熊等等所有动物参加考试,考官对他们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的题目都是一样的,就是爬上后面那棵树。国外学校很注重个性培养,而国内则用一刀切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在国内高校中,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入学成绩都在一个区间。面对国外特点更加鲜明的高校,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都不相同,学校的选择自然就因人而异。比如乔布斯就读的里德学院,功成名就的他在斯坦福演讲时仍然对学校的美术传统念念不忘:“那个时候,里德大学提供了全美国最好的书法教育。整个校园的每一张海报,每一个抽屉上的标签,都是漂亮的手写体。”学校的传统和特点不尽相同,他们对各自学生的要求肯定也不尽一致,如果你有相应的优势,无疑会为你的申请加上别人不能复制的砝码。
论坛上的信息也会有发布者主观上的偏差。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尤其是成功的人,都爱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闭口不谈走麦城。一般只有成功的案例才在论坛里和别人“炫富”,失败的经历总是羞于启齿的。所以论坛上的案例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你所看到的有时只是个案而已。很多人和我谈及在论坛上看看某某案例情形和他差不多,也申请到了某某大学。但是,与他情形类似的很多样本可能都在申请过程中折戟沉沙了,只不过其他人不想在论坛上再来一次痛苦的回忆罢了。
论坛中看到的很多情况只是表面类似,甚至只是表面部分类似,以此为根据做出和楼主一样的决定,我只好把这种做法比作胡乱吃药。也有些学生喜欢在论坛上乱说或者抱怨(其实这也是人性普遍存在的弱点),比如在某校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等等各方面如何之差,满眼看到的都是缺点,如果没有一些对抗性经验的储存,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那些在论坛唱衰的人可能真的都是比较不如意或者是很无聊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整天泡在论坛上吧。所以在论坛中浏览信息时,应当注意发现不同的声音,发现它们的争论点,有了信息对比,才能对事情本身有客观的了解。
对待论坛中的信息一定要有取舍地查看,比如我曾经有个学生,申请公关专业,他就结合自己的条件,筛选出论坛中自己有用的信息,自己制作的分析表。比如哪些大学更注重营销,什么学校更侧重广告等等,都是客观信息,他进行了记录总结,这让申请非常有目的性。
因此,论坛里的信息可以看,但不要依赖。遇到疑问直接发邮件去问学校,或者直接打电话问学校,我还是比较鼓励直接交流的。要耐心、有计划、爱思考。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