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老首页 > 留学生活 > 英国留学生活 > 英国留学生活经验共享 > 英国留学生活城市

英国留学熟知犯罪率最高的一条街

  英国发案纪录最多的一条街在哪、何以冠以如此“恶名”?乔治·奥维尔在他的论文《英格兰谋杀案的下降》(The Decline of English Murder)中,曾描述了英国人从阅读有关犯罪和死亡的报道中得到快感的嗜好。半个多世纪后,奥维尔的观察再次得到了诠释和印证。只是1946年的英国人要靠读报获得这种满足,今天则是英特网罢了。

  英国内政部耗资30万英镑、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全国每一条街道上发生的每一桩案件(刑事和**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纪录、公布并每月更新的“案件纪录地图”(crime map)互动网站,上个月推出的第一天,点击次数很快达到每分钟75000次,几个小时后,在点击飙升到一小时1800万次时,网站不堪重负“死掉”(crashed)了。

  我也很想查查街坊四邻都“犯”了什么事儿,却没精神头挤“头班车”,一直忍到上周休假。点击www.police.uk,畅通登陆,却有两个意想不到。

  黑草甸村的罪案图

  第一个意外是按要求输入我家街道的邮政编码,屏幕上弹出一句“无警巡区域与输入地址相关”(No police area is associated with this address)。

  “什么意思吗”?!虽说我们这条街小点,政客拉选票、税务局下税单可从没落下过,怎么就能从警察的地图上抹掉了?

  输入贯通我们黑草甸村(Blackheath village)的主街地址,“犯罪图”立刻呈现在屏幕上。沾主街的光,上下挪动鼠标,终于找到了我家那条街。实际上,整个黑草甸村区域的每一条街道,连同一个月里纪录的每一桩案子和发案地点,都一览无余。

  这下轮到第二个意外了:黑草甸村区域一月份记录在案的六大类案件,包括入室盗窃、抢劫、暴力犯罪、车辆犯罪、**行为和其它犯罪,共370起。犯罪图上,我家这条街上一片空白,实际上,我们这个小区里一共只标着两件“暴力犯罪”、一件“入室盗窃”,其它全在“村里”!

  为什么意外?容我交待一点“家底”。黑草甸村是富人扎堆的地方,村里几条主要街道上的房子都是百万英镑起价。小小的村子里,酒吧六七个,饭馆十余家。除了传统的法国、意大利、中国餐馆外,还有泰国、希腊、西班牙甚至尼泊尔风味。时下全国人民吃紧,村里的富人依然紧吃,饭馆酒吧没有关张的。

  就好像富人总躲不开穷亲戚,富人扎堆的地方必有政府,也算是英国特色吧。我家靠在村边上的这片小区就是1950年代建起的政府屋,虽然现在多半已经转入像我这样的私人买主手里,但毕竟有“前科”。虽同在一村,却是两重社会两重天。

  家富招贼,车靓遭劫,看来有钱也不能免灾,富人的日子也不安宁啊,我自以为是的为村里的犯罪图做着注解,酸葡萄心理恶性膨胀。

  “犯罪一条街”

  但一番仔细琢磨比较,发现这“犯罪图”并非一目了然,我那点自我安慰未免有点想当然。比如,网站开通后,普莱斯顿(Preston, 在英格兰中部靠近西海岸)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Glovers Court,一夜成名,被冠以“英国罪案第一街”。

  一个月里,它的名下记录的各类案件152起,其中44起是暴力案件。但是,Glovers Court 上并没有一栋居民房屋,只有两家酒吧。实际上,这条街的邮政编码被用来输入普莱斯顿市中心所有的发案纪录,也就是说,整个市中心地区的案件都算在了Glovers Court 头上。

  Glovers Court周围的居民炸了窝了。明明是安静祥和的小区,怎么一夜之间掉到犯罪窝里了。居民纳什(Simon Nash)对BBC说,要看地图,这不是人呆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好极了。

  再比如,要看地图,萨塞克斯郡的两条街,Bolnore Rd. 和Church Lane是全英国**行为最猖獗的地方。但实际上,只因为两条街上有一个报警中心和一个警察局。警方接到的假冒报警电话都被列为**行为,于是每逢有人恶作剧,两条街的邮政编码就被用来输入记录,又一起**行为!

  透明、问责与有意模糊

  先别指责警察马大哈不负责任。受英国数据保护法的约束,为了保护受害人及证人的隐私,警方在输入发案纪录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确保犯罪地图上的有意模糊。

  第一是所有居民少于12户的街道上发生的案件,都被归入临近街道的邮政编码,以免案发确切地点被轻易认出。第二,地图上标明案发地点的图钉符号,一律取中放置,同一条街,你家门口图钉密布,我家周围一片空白,没辙。第三,案件的分类也有意模糊。比如,六大项之一的“其它犯罪”,包含的种类有1200项之多,从偷拿商场东西的小偷小摸到**妇女、恋童癖等严重性犯罪。

  政府强调,“犯罪图”网站的推出,是要把“权力交给人民手中”,是“增加透明度,提高对警方问责的重要一步”。除了标明案件纪录,地图上还有当地“片警”的姓名电话等信息。

  内政大臣梅(Theresa May)说:“这是给了人民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让他们知道邻里发生了什么,警方在做什么。”

  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英国大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切尔尼(Spencer Chainey, director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t UCL)一言以蔽之:“公布数据的关键是精确,如果不精确,人们就不会相信数据。而这个地图恰恰是要保持一定的模糊。如果10%的信息有误导性,谁知道其余的90%是否正确呢”?

  言之有理。问题是,我们真的想要100%的精确吗?如果地图上标明发案的确且地点,那栋标着大图钉的房子还卖得出去吗?如果你知道了“其它犯罪”原来是儿童性侵犯,那条街你还敢住吗?我们会不会为了保持“好区”的名声而隐瞒不报?

  说到底,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我们心里都有一份“犯罪图”,哪里安全,哪里不安全,哪里决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我们心里都有数,上网看“犯罪图”多半是好奇,不用担心村里的富人来跟我换房子。

  

  (编辑:Hem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