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爱情,应该从哪儿下手呢?今天,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英国光棍身上取取经。
大生意
根据2001年英国人口普查的数字,16岁以上的英国人只有一半已婚,超过30%单身。其中伦敦单身人口比例更高,市区内单身超过一半(51%)。
我敢肯定,绝大多数的单身仍然希望找到、或者正在寻觅人生伴侣。你去“谷歌英国”搜一下,放进去“征婚中介”字样,瞬间就跳出40多万条结果!
有统计数字显示,现在网上交友产业的规模每年超过10亿美元,几乎与色情网站有一拼。
自从1730年代英国报纸首次刊登征婚启事以来,现在,从严肃的政论大报,到八卦的流行小报,从全国发行的经典杂志,到地方出版的广告黄页,大都辟有lonely hearts(和中国的征婚启事大同小异)栏目。
名实不符?
虚拟世界、真实空间,征婚启事满天飞,成了许多单身结识异性(或者同性)的一个手段。
“借工作之名”翻看征婚启事,慨叹其中言辞之微妙或是坦率,该如何解读?写启事,该怎样落笔?
利物浦大学的罗宾·登巴尔教授认为,征婚启事中充满了“进化论”的信号。他曾经常年研究征婚启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用来描述征婚人的字眼都能被划入五大类:形象魅力、责任感、社交本领、财富、性感。
教授请了200名大学生,给包含不同种类字眼的启事打分。结果发现,男性最喜欢的是形象魅力,其次是责任感;女性更看重的是责任感,然后是财富。双方都希望对方有良好的社交本领。
知道对方想看什么,写启事可能更容易了。但是,看启事,还要更小心。
征婚启事也凸现着人类择偶游戏中常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撒谎。对征婚启事、网上交友最多的抱怨之一就是“名实不符”。启事上写的跟武松一样魁梧,约会时一看,身高不足武大郎!
半醉半醒?
如果你还年轻,有时间、有资本,大概会觉得征婚启事太造作、绝望,更愿意相信柳暗花明、一见钟情的浪漫。那么,你在哪里才最有可能“巧遇”灵魂的另一半呢?
20年前,我们就已经得知,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以此为依据,巧遇灵魂伴侣的几率应该和发现外星人没有太大区别。听起来很悲观,但是,许多英国青年男女仍然孜孜不倦地在酒吧内寻找,套近乎、互留电话,希望以此撞大运。
我素来感觉此举很难理解。买汽车、买房子,甚至买洗衣机,都不会喝醉了酒才作决定,为什么要在半醉半醒时寻找人生伴侣呢?
情感问题专家莎拉·艾贝尔最近在《约会指南内幕》中为单身男女提出如下觅友途径:朋友介绍、工作场所、兴趣团体、夜校、教会。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出其不意?
Handbag(手包)是一个以白领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站。该网站建议,寻找爱情,也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感觉最没有可能的地方下手。
该网站给出10大不寻常择偶地点和方式。其中包括:你住的公寓楼、书店、超市、飞机、戒毒所、遛狗、公交车、舞蹈班、咖啡厅、单身晚会。
公寓楼?住在一块儿,不仅有了开场白,可能还说明双方收入水平、背景经历差不太多;书店听起来像个好主意,单身读书的时间可能更多;超市?只要别跟推着一车尿片的人套词也未尝不可;飞机?至少对方无处可逃;没有狗?可以借、可以租;公交车?据说在伦敦,10分之一的通勤者曾经收到约会邀请;
戒毒所可就不敢恭维了。如果您现在没瘾,是不是需要自投罗网?
媒婆说和
也许是年龄关系吧,泡酒吧、遛狗、逛书店,听起来已然很疲惫。多了几许经历,也不由怀疑,这种靠荷尔蒙催生、以男女巧遇为前提、以浪漫的两性相悦为基础的爱情,在日理万机的繁忙现代生活中,就算您有幸碰到了,发展成长久、牢固婚姻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怀念有媒婆的日子。
在英国,媒婆也兴盛过。读读《傲慢与偏见》那个年月的小说,不难发现,当时的中产、贵族阶级下了多大的力气为儿子、女儿择偶。现在英国的少数民族社区----包括亚裔、犹太家庭等,也仍存在说媒、包办婚姻的做法。
只要不涉及强迫,有媒婆,如同招聘用中介,至少能帮忙筛掉了一大批不合适的候选人。
人人都希望坠入爱河。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应该并不重要。那么,你会接受媒婆牵线搭桥吗?
(编辑: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