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与我的英国留学生活息息相关,占据了我在英国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因为各种缘由,生活忙到手抽筋,打理日常琐事的空间被一再压缩,就连正常的吃饭过程竟也显得十分浪费光阴。于是,我应对“变化”的手段便是吃起了久违的泡面。
到超市买来几款自己中意的口味,找来小奶锅烧小半锅开水,先放入面条,待面被煮成“微软”,再一并倒入调料,搅匀,面条再软一些就起锅,倒进预先准备好的小碗。闻一闻,真是难以相信,几包小小的调料就使得几分钟以前尚惨白的干面条发出这样诱人的色泽与气味。
吃第一口俺就忍不住要借景抒情了――就那味道,加上先前站在灶台前煮面的步骤、动作,貌似连空气里流动的什么,都似曾相识。这感觉如同在大街上好端端走着,忽然哪家沿街的店铺里放起庞龙流行一时的《两只蝴蝶》,我便想起2005年在国内渡过的短暂假期;如果播放林志炫的《蒙娜丽莎的眼泪》,我就想起从前家门口那条紧挨着臭水沟的通往学校的小道,小道边的小贩,还有走在那小道上,书包里沉甸甸的“海淀试题”。无所谓歌曲好不好听、歌星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更像是一张张保鲜膜,储藏了一段段记忆。
而泡面的味道、乃至煮泡面时那熟练的姿势嘛,对我而言,是与“留学”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许多年前的这一个或那一个留学生,如今可能穿梭在各种知名企业的大小部门之间,早已因为吃惯了法国、意大利或是几十镑一顿的中餐而患上了健忘症。但谁又会否认呢-就在某一年某个夜晚或白天的留学生活中,泡面必定曾像哈佛文献标记(Harvard Referencing)一般,与我们如影随形。
想当年,泡面也是有高低等级之分的,我所知道的有这样几种:英国超市里出售的简装小包泡面,价格在9便士左右;Netto超市里曾有售三镑一箱的泡面,一箱够吃半个月。每包面仅配有一小包调料,却还要体贴的、煞有介事的分为鸡肉味、牛肉味,还有一种似乎是烧烤味的;级别再往上调整,则可以吃“出前一丁”、“康师傅”、韩国泡面;最高级的非桶装面莫属,我估摸着,那时买上一个桶装面的快感大概就类似老人讲的“过年吃红鸡蛋”吧。
其实泡面也不只是“穷学生”的专利。虽然穷却以勤劳自诩的留学生们会取笑:你瞧XX系的谁谁,开着奥迪去扛泡面,也不嫌寒碜!XX系的谁谁要是听见,搞不好财大气粗的喝一声:“爷不是没钱,爷只图个方便!”堪称留英版的“富贵闲人”。
接下来,我们就稀里糊涂的毕业了,回国的回国,找工作的找工作,继续成长,则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比起留学年代,我们中的许多人离“富贵”越来越近,却也离“闲人”越来越远。与“富贵”一同闪亮登场的是伙食的规范化、营养化、高级化,与“闲人”一道被抛弃在生活角落的,当然也包括了曾占据我们厨柜的五花八门的泡面。
当然也可以拧巴的喜新不厌旧,做出一碗与眼下生活齐头并进的“豪华爱心版泡面”――这是某女友的最爱,据说是香港早前艺人沈殿霞推荐的“秘方”:过冷水,下第二锅热水再加调料,放酱油、干贝素、葱花,额外煎一颗荷包蛋,才算大功造成。与泡面有关的留学生活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有时候想起来随人艰苦,但都是满满的回忆。
(编辑: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