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人趋于理性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为51.94万人,较2017年增长了8.00%,创历史新高。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如今,海归就业市场已转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招人自然回归理性。
今天的中国,已非处在为一纸文凭,一个海归身份买单的时代。当高等教育向大众倾斜后,海归们早已没有父辈年代的高等待遇。
此外,留学生也是普通群体,一个群体里面的个体之间总会出现参差。“花费上百万留学回国后薪水三四千”等新闻实属个别现象,根本无需惊讶。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依旧备受青睐。
直白地说,不是这个社会不缺人才,而是缺的永远是有核心竞争力和职场溢价的中高端人才。
自我定位不清晰
留学是一种长线投资,但大多海归却将高薪工作视为赚回高额留学成本的“捷径”,期望值太高必然会求职困难。
对用人单位来说,给出的薪水高低是和工作能力匹配的,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和行业人脉等,而不是某一身份。
相比于本土大学生,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人力、社会资本,即对海外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掌握,以及广阔的海外关系与信息网络。
然而,很多留学生并没能拥有这些能力,或利用好这些资源,即使看遍全世界,却成了hr嘴里“眼高手低”的人。
行业选择决定发展上限
毕业后选择工作,其实就是选择一个行业,而行业的天花板通常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然而很多大学生既没有目标,又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在迷茫的状态和紧迫的毕业时间下,匆匆接受了一封offer。
这样带着抽盲盒的心态去找工作,谁能拍着胸脯保证每一个都不踩雷?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应学会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