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自己是鼓了很大的勇气,去面对那些林林总总或甜蜜或心酸的回忆,明明灭灭,却始终烙在我生命的印记里。
中午接到妈妈叫我回家吃香椿和黄芽的电话本来很开心,后来却因为再一次提到该立刻找个男朋友结婚而让我忍不住辩论一番。马上要去台湾旅行,在一个加班的周末里我还是不忘找空给自己做好吃的并上网查各种旅行攻略。
这些琐碎的生活的片段,提醒着我,还是应该谢谢在英国的那两年,谢谢我遇到的人们,谢谢仍旧陪在我身边的闺蜜,谢谢已经散落在天涯的他。
初见
时光切换回2009年的初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爸爸正在拿着一个大袋子,收拾着我从箱子里捡出来的超重的各种物件,一瞬间鞋子包包雨伞纷纷落入,而电饭锅案板擀面杖和各种锅碗瓢盆得以幸存。当行李瘦身至39.7KG时,我将我未来的家托运了。走至安检的门口,潇洒地挥挥手,转身已是泪流满面,我知道,今后的生活里,如果再出现行李超重的问题,只能要么交钱要么扔掉,不会再有人为我善后。
或许我是天生属于那种适应能力特别强的杂草,把我种在哪里我就能在哪里生长,顺风也好,逆风也罢。刚到英国的第一天晚上只吃了电饭锅煮面,去超市迷路差点回不去宿舍,但是当时SPINNEY的红砖绿草,印度小伙VINU和智利女生CAROLINA的热情,还是让我爱上了这个国度,爱上了这里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把自己修炼成了有独自一本菜谱欢迎点菜的大厨,也能记得伯明翰好多公路的编号。我记得特别清楚,在还没有微信和微博的那一年,有一个小伙伴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这一年,我住在天堂。”
生活
坦白说在读书的日子里,我不能算特别勤奋的学生,我不曾经常光顾图书馆,即便去了也是借莎士比亚而不是经济学专业书籍;我也从未熬夜写论文,嗯,其实我是从不会熬夜做任何事情。我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态度始终就是,我相信以自己的资质,只要尽到基本的勤勉的义务,达到良好以上的结果没有问题。在国外的日子里,更多的,是体验吧,我不觉得对于生命这个过程而言,各种感受的意义远远大于各种分数。
首先让我触动的是教授们。MR SINCERE,高级宏观教授,同时供职于英格兰银行,大腹便便、非常聪明,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会摸摸我的书包惊叹一下,“IT IS A BEAR!”;也会在我们把 “BEE”误听成“BE”的时候发出“BIZ~~~”的声音和做出振翅的动作,上次我上学校网站的时候他已经光荣退休了;MR GOWLAND,说话漏风但是做学术很严谨,CLASS别的教授都是找博士生上只有他是自己上,说到自己小儿子的癌症时眼神里会流露出作为一个父亲的无奈,却还是一节课都没落下;MR LIU,中国教授,供职于欧洲大学多年,一口纯正CHIGLISH, 但是选修课却人满为患,金发碧眼及黑皮肤亦并不少见。我开始感觉到,在这所古老的百年红砖大学里,其实很多本真的纯正的所谓学术、所谓自由一直在萌芽,也一直在生长。
随着上课的深入,我和LUCY以及JESSICA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一起上下课一起吃饭一起玩。直到现在,4、5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伯明翰三星微信群还是会非常频繁地跳动。
09年的寒假是第一次去伦敦,之后经常去伦敦。遇到过一些人,让我现在还会想起来都有些许温暖的是几个无名氏:一位公车司机,在我们一群中国小姑娘不认路的时候会大声唤我们下车,在飘雪的冬天里,昏黄的灯光下,让人心头一热;一位在伦敦眼工作的小哥,说他去过北京,奥运太棒、中国太赞;一位地铁口查YOUNG PERSON CARD的老大爷,在跨年狂欢之后叮嘱我要收好证件,说上面的日期是他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