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不列颠高等教育的双子星。可以说,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两所大学也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大学。同时,牛津与剑桥无论是从历史上,或是在现实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瓜葛。
早在1096年,在牛津就开始有学者从事学术和教学活动,但这种学术活动时断时续,1167年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是年,国王亨利二世同法国国王发生争吵,便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召回,并禁止英国学者和学生去巴黎大学讲学或求学。一些著名学者就来到牛津,从此牛津便逐渐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大学。
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赊欠债务和酗酒闹事的青年学生,常常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1209年爆发的一次骚乱最为惨烈,牛津一名学生在练习射箭时,失手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愤怒的居民抓获了多名师生,严刑拷打,数以百计牛津师生被追逐殴打,牛津学堂也被劫掠一空。
在这次骚乱中,为了躲避凶险,有12名牛津师生流落到剑桥,被当地的伊利主教收容,进而从事讲学活动,其他地方的学者随之慕名而来或讲学、或受业,于是,一所新的大学建立起来,这就是剑桥大学。
骄人成绩
在牛津与剑桥800年建校历史上,两所名校为英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在牛津的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铁娘子”著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是牛津大学瑟蒙威尔学院(Somerville College)的高材生,刚刚历任的首相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此外,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而在剑桥的学子中,也是群星璀璨,先后有63人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近现代物理学创立者和近现代科学奠基者牛顿、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伟大诗人拜伦、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培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凯恩斯、有“新加坡国父”之称的著名政治家李光耀、著名物理学家和《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等都毕业于剑桥大学。
试想,如果没有了牛津与剑桥这些哲学大师、科学巨匠、伟大作家,那么,人们就很难想象不列颠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人甚至诘问:“如果没有了牛津与剑桥,大英帝国还能剩下什么”
竞争激烈
牛津与剑桥是不列颠高等教育比肩并峙的双峰,当年的“父子关系”也一变而为相互激烈竞争的“冤家对手”。两个名校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优秀生源的争夺、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还是在社会公职和社会声誉的拥有等方面,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激烈竞争。
两校学子,互不称臣,都将对方叫作“那另一个地方”。在剑桥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教堂唱诗班席位上方的挑棚上,分别画有牛津与剑桥的徽章,但在这两个徽章中都增加了一本书的图案,牛津徽章中的书本打开着,而剑桥徽章中的书本闭合着。于是,牛津人说:剑桥人无知,因为他们的书本总是合上的;剑桥人则反唇相讥:牛津人太懒,因为他们的书本从来都不合。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视之为判别强弱的“战场”,现场观众往往多达数十万。由于比赛异常激烈,以至于这两所大学一年一度普普通通的校际比赛,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种两所大学双峰并峙、激烈竞争的情形,人们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发现,如美国的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中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等。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存在两所或更多实力相当、构成激烈竞争的高等院校,这对于促进这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往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与中国的联系
牛津与剑桥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所大学都开展了中国学的研究,都成为欧洲中国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牛津大学早在1604年,其博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便开始收藏中国书籍。1683年创建的牛津大学阿士莫尼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则搜集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并设有艺术考古的附属图书馆。牛津大学1876年开始设立汉学讲座,英国早期著名汉学家里雅各(James Legge)被聘为首任讲座教授,他在1886年翻译出版的28卷《中国经典》,至今仍被西方学界视为介绍中国儒家经典和其他古文献的权威译本和参考书。
相对而言,剑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则是“一枝独秀”。而这个“参天大树”就是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和他领导的李约瑟研究所。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这部计有34个分册的系列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临终前曾经预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伟大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伟大人民的国家,一定能够再度崛起,一定能够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