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申请一般对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概念。尤其想要申请名校的学生,对于自己哪些方面应该提升,美国大学喜欢收什么样的学生都不是很明确。下面从两个故事学习美国留学申请如何取得成功。其实,对于想在美国大学与生活中获取成功的中国学生而言,自信心与冒险精神远比2400分SAT成绩与4.0GPA重要得多。
目前,有上万名中国学生正在备考SAT,希望考进令人向往的前50名美国大学。瞄准常青藤学校的高中生们日子过得忙碌不堪、压力重大,与高考考生相比别无二致——或许更甚,因为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可在这场疯狂冲刺中,有些难答的问题却被忽略了:背诵SAT词汇真有让中国学生学到什么吗?即便中国学生在SAT中拿了高分,他们真的为美国大学做好准备了吗?留美进修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两个美国人的大学经历吧。
甲出生在蒙大拿州的乡村。他的母亲跟四个不同的丈夫生了四个儿子,他的继父生活在个酒鬼遍地的小镇,自己也是个嗜酒之徒。但甲在高中时就开始读牛顿(Newton)和爱因斯坦(Einstein)的书,尽管同校的人对这两个名字都未曾听过。他逃学去图书馆看书,可只要在考前翻翻课本,就能每门课都拿“A”。SAT对他来说太简单了——他考到一半时打起了瞌睡,可还是拿了满分。凭着无可挑剔的GPA和SAT分数,他以全额奖学金被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录取——这所优异的文理学院也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母校。甲梦想着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在大一那年,他仍然每门课都拿“A”,成为教授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
乙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的乡村。因为他家负债累累,没人再肯借他们任何东西,连食物也不行。乙在家每天食不果腹,在校成绩也一路红灯。在父母的一再坚持之下,他才去上了圣马科斯师范学院(San Marcos Teachers' College)——这是所只有考不进、上不起别的学校的人才会去的大学。可乙的学习之差,连第一场基础入学考试都没通过——靠着母亲的辅导,他才通过了第二次考试。同时,乙的家境之穷,连这所大学那点微薄的学费都付不起。在第一学年末,他似乎除了退学,别无选择了。
只须简单看看这两个故事,我们就能猜到甲必然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而乙则必然会辍学回家。可生命是条漫长又泞滑的路,而大学只是途中第一场考验。到头来,决定我们余下旅程何去何从的,不是我们上了哪所大学,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段大学时光。
甲的真名是克里斯·兰根(Chris Langan)——他有全美国最高的智商。他的经历曾被拍成电视纪录片,也被写进了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的畅销书《异类》(Outliers)当中。然而,克里斯·兰根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身为美国智商最高的人,他的工作竟是酒吧保安。
在里德学院,克里斯·兰根虽然门门课拿“A”,却从没学会怎么融入群体。在课堂讨论与辩论时,他总是坐在教室后排,一言不发。在《异类》一书中,他告诉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说,那时的他是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暑假在农场干活才能挣齐学费。与那些家庭富裕,暑期作为志愿者去马里共和国为穷人盖房子的纽约同学相比,他言辞不够风雅,谈吐也不够流利。看到室友们留长发、抽大麻、带女友回寝室,他更是惊诧不已。于是,他把自己关进图书馆里——就像在高中时一样。到了大学第二年,他辍学离开了里德学院。
在圣马科斯师范学院,乙明白因为多数学生都勉强才能付起学费,校内工作十分抢手——要想找份活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校长套近乎。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乙每天早晨都将当地报纸送到校长面前,并顺便问上一两个问题,例如美国议会是否将通过银行法案。不知怎么的,乙琢磨出了校长除工作外仅有的两个兴趣:读报纸与谈政治。他们俩聊天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五分钟变成十分钟,从十分钟又延至一小时。渐渐地,校长便将这个讨人喜欢、热爱政治的年轻人看作是自己的门徒了。于是,当乙随口提到他付不起学费时,校长就将他任命为自己的助理,负责分配校内职务。从圣马科斯师范学院毕业之后,乙凭借出众的人际能力先是当上了美国国会议员,再是成为了参议员,最终当选为美国总统。坐上总统的位置后,他通过了许多法案,让穷人能吃饱肚子,能上得起大学。乙的真名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
约翰逊总统固然更有名气,但克里斯·兰根的故事在中国人听来大概更为耳熟。这是因为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与他有着同样的经历。像克里斯·兰根一样,许多中国学生都只是坐在教室后排一言不发——他们永远都不明白,要想在大学与生活里获得成功,敢于直言比成绩优秀更重要。像克里斯·兰根一样,他们不论是对多元化、强调批判性思维的美国校园文化,还是对嗜酒成性、性爱随意的美国同学,都心生厌恶。
无论对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而言,大学经历都既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又可能是人生中最糟糕的四年——这取决于各人的心态与选择。在大学中,他们要决定去不去学会应对混乱无序、变化多端的世界,要选择在遇到多元、挫折与挑战时,是迎头面对还是转身逃避。那么,为什么克里斯·兰根选择了逃避,而林登·约翰逊却选择了奋斗呢?
克里斯·兰根与林登·贝恩斯·约翰逊都在乡僻的小镇中长大,可这大概是他俩仅有的相似之处了。由于克里斯·兰根的继父是个粗暴的酒鬼,他将自己封闭在书籍之中。虽然克里斯门门课拿“A”,时常翘课的他还是让老师很看不惯。克里斯自小就学会了畏惧与怀疑这个世界——对权威人物尤甚。这种恐惧与疑虑让他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是,当他在大学中遇到挑战,需要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时,克里斯选择了辍学。
在《通往权力之路》(Path to Power)一书中,罗伯特·卡罗(Robert Caro)研究分析了林登·约翰逊的童年。这个即将成为美国总统的孩子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他的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热爱阅读;他的父亲是一名政治家,曾在德克萨斯州的立法机关中为穷人奋斗。林登的母亲教导他说,在这个偏僻的德州乡镇之外有着一个广大的世界;林登的父亲则带着他去参加选举活动,一路取悦选民,聆听他们关心的话题。林登对父亲很是崇拜,生活也如田园牧歌一般。直到有一天,父亲因投资失误毁掉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让一家人陷入贫困之中。林登的父亲没法付起大学学费,但却赋予了儿子自信力与交友之道。
对于想在美国大学与生活中获取成功的中国学生而言,自信心与冒险精神远比2400分SAT成绩与4.0GPA重要得多。为了建立自信、学会冒险,拥有家长与老师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学生应当不断寻求新的经历,无论是加入运动队,去非洲旅行,还是找份兼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