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的课堂
“迈克是我见过的最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他的课堂真是非比寻常。”现在美国东北大学攻读药事管理的路子扬告诉笔者,教授医疗器械发展的迈克教授令他印象深刻,
迈克不允许可以自学的内容占据宝贵的课堂时间,每当被问及为何不详细介绍条例时,迈克总会挑着眉毛坏笑地说:“连猴子教上几遍都会照着做。”他更乐于在课上讲历史,他总是通过讲述美国医药管理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国食品药物监管体系中的漏洞,因为他坚信找到漏洞是完善该体系的第一步。
一次,迈克播放了一段视频,他首先假设每个人都是视频中那辆公交车的司机,并在一旁解说每站上下的人数,于是学生按常理去专注于人数,迈克却提问:“公交车的轮胎是怎样的?”底下叹息声一片。大家再次观看视频,迈克继而发问:“司机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没有人回答,直到迈克点破,司机就是他们自己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迈克用生动的方法演示了要如何突破思维习惯,跳脱思维限制,运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教学方式,深深影响了每个学生。
这节课后,路子扬深刻地意识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迈克强调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这几乎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经历这样的课堂,是件幸运的事情。”路子扬说。
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温洁在留学期间也遇到了两位很特别的英语老师,她们的课堂都令人难忘。丽莎教授英语听力,可爱、风趣是温洁对她的评价。
国际学生最难过的是语言关,课堂气氛太严肃往往会让他们紧张而效率下降。丽莎老师特别会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她总是会带各种各样的玩具到课堂上来,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寓教于乐。“在丽莎老师的课上,大家都特别积极热情,总觉得她的课比别的课时间短很多,但记住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少。”温洁说道。
温洁遇到的特曼是另一位有魔力的老师,她能够让最枯燥乏味的英语基础写作课变成最受同学们追捧的热门课程。
课堂外的课堂
谁说上课就一定要在教室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新闻学专业的陈丹雪就是扛着摄像机,在各种各样的户外场所修完她的媒体展示与表现课程的。
教他们这门课的莱特曼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强调要学会如何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甚至每堂课布置的作业都很有实践性。
莱特曼原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儿童节目制作人,因此非常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他强调动手实践,所布置的期末作业便是走出校园去录制一段新闻视频,包括独立完成录制、剪辑、播报等。
陈丹雪和她的同学——墨西哥女孩苏珊娜一同完成了“纱丽(印度传统服装)之旅”的拍摄。“我们扛着摄像机来到新加坡有名的‘小印度’街,路人都好奇地看着我们。”陈丹雪说。
完整地完成一段新闻视频的录制和播出非常不易。卖纱丽的店主都是印度人,陈丹雪她们光是说明来意就花了不少工夫。“不过店主很热情,仔细地帮苏珊娜穿好一层层的纱丽,并且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每一层纱丽的含义。”
完成了视频拍摄后,陈丹雪评价说:“上了这一学期的课程,我们对电视工作室的运作流程都有了基本了解,包括使用摄影机、导播机、匹配字幕与画面、播报新闻等,我们都全程参与制作”。
网络上的课堂
网络拉近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其中也包括师生间的距离。
现在正值暑期,温洁一边旅行,一边通过网络课堂修习3门选修课。这是她所在的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特殊的夏季课制度,是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而设立的。
温洁介绍说:“任课老师把课程资料都上传到共享平台上,学生自行下载并学习、讨论,作业都有严格的提交时间和提交标准,因此学习质量和效率都是能够保证的。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在讨论平台上同老师、同学交流。虽然大家身在各地,但课堂的气氛依旧很热烈。”
自主安排学习,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虽然温洁也觉得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能够坚持下来,收获肯定是巨大的。
最温暖的课堂
留学生与国外老师间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帮助学生,同时也扮演了人生导师的角色。
路子扬还记得某次期中考试过后因为担心最终成绩,他主动找迈克聊天,一直从晚8时半聊到晚10时,迈克耐心地倾听了路子扬的困惑,并且指导他如何着手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从论文的结构、切入点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与建议。
他们从学校一路聊到地铁站仍然意犹未尽。路上迈克鼓励路子扬,继续磨练自己的演讲能力“不要怕出错,放手去做,提高自己”。
在听到路子扬向迈克转达父母对于其讲课方式的喜爱时,“迈克笑得就像个小孩子,感觉他差一点就要跳起来了。”
在一次次这样真心的交流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师生之间变得越发信任与亲密,迈克也会时常给同学们一些关于人生的建议,他所强调的拓宽思路让路子扬感悟到了很多道理。“迈克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在生活上也一样受用。”
路子扬活跃的思维同样来自于迈克老师的真传,在接受采访时,他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给了笔者很多启发,从言谈之中,能够清楚地显见他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而他的不一样的见解也的确得益于多元的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引导。
(编辑: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