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工作地选择不同
美国的大学生倾向于就近就业,而中国的大学生则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发展机会相对较多,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但大城市本来毕业生就多,名方毕业生都想方设法涌到大城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2、对职业的看法存在差异
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即便暂时找不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他们也会做一些兼职,直到找到全职工作为止。美国大学生一进校门都有长远打算,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这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们即便找到工作以后,跳槽率也很高,对于他们,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积累社会经验而非薪水和福利。然而中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质利益,在选择上过分强调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如工资、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中国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资太低、工作太累、环境不好、工作不稳定等。
3、学习实践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都有在校大学生实习制度,美国大学生学习实践要通过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项目。The STTEP包括两个项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学生技术训练)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
STT是学生科技培训计划的一部分。按学生的资讯科技协定签署形式,每个学期他们将被要求参加一些预置讲习班。这些学生可参加训练营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们没有缺席,部门将支付学生工资。他们不会被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部门招募。这种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让自己了解是否真的能胜任目前的专业。
EP:这部分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和招聘校园的IT岗位。该STTEP将接受申请在校园里的IT工作。这些应用程序提供给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这个项目(STTEP)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当然这个项目也为学生提供在学校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就业技巧,而且给予学生在学校工作的机会。
一些美国大学实行“实习对调”制度,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实习、半年外出实习的教育方式。为了推行这种实习制度,联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实习生制度,让每个就业单位给各个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美国社会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实习,许多公司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他们真实的实习项目。美国大学生的实习有两个特点:一是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挑;二是学生实习有收入,有的还不低。
在中国,缺乏经验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此,强化实习是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当前中国实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已不同于沿袭已久的教学实习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置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实习工作、尝试工作的机会,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及其家庭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但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的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担心万一出事负不起责任的占20%;担心不好管理的占19%。可以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的各种担心和不正确认识,主要是缺乏确保双方共赢的实习制度造成的。
4、素质教育与学习思路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生在教育学习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正是独立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在许多中国高校,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找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学生还缺乏必备的内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而这些内在素质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书,做作业,复习功课,因为在美国大学里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小组讨论很多,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他们平时好好学习。美国学生认为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美国学生也热衷于师生交流,学生们不仅会问一些上课没听懂的问题,还会告诉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教授们都很乐意帮助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好的成绩能带给雇佣者一个有价值的印象,至少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错,或者人比较勤奋。这种观念在会计、教育和电脑科学领域很普遍。好的成绩只是内在素质的一个方面,从长远看,良好的社交能力更重要。
5、任课教师(教授)的推荐方式不同
美国学生找工作有点像申请北美研究生(论坛),需要推荐信。推荐信是由教授写的关于对该学生的客观评价,所以学生在校的表现显得特别重要。美国教授评价学生好坏很客观,不好就会写不好。
美国企业也比较看重教授的推荐信,当一个企业打算雇佣该校的学生时,他会打电话给学生所在系的老师,咨询那个学生的情况。教授也是非常客观地回答关于该学生的问题,不会胡编乱造。推荐信能够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是展现一个学生价值的可靠工具,方便企业根据它来择优选择人才。
在中国,老师们可能为了提高该校的就业率更倾向于着重强调学生的优点,而往往忽视学生的不足,这样会让企业怀疑推荐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就起不到推荐信的作用。
6、学校方面提供的服务不同
美国大学有专门的网站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企业招聘的信息,网站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1)Job search workshop(找工作的研讨会)。里面是一些关于找工作的讲座。比如某某时间,某个地点有关于如何写简历的讲座。这些讲座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面试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Resume Reviews(简历的修订)。这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去提高修改、润色学生的简历,针对学生的简历提出切实的意见,让简历趋于完美。
(3)Mock Interviews(一种模拟招聘会)。这种招聘会以真实招聘会为背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学生如正规面试一样,携带简历,穿正式职业服装。在面试前有些小提示,如保持安静、手机需关机,要学生学会用眼睛与招聘人交流,不要出现胆怯的想法。这种模拟招聘会由学校组织,仿真现实招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去发现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不足,积累更多经验。
虽然中国的大学(如暨南大学等)也在类似的模拟招聘会,但由于是学生社团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够,参与率也较低。
7、专门帮助就业的机构
美国有许多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非盈利性机构,每个学校也有专门的就业部门,如果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随时可以去咨询。学校的网站也提供不少的就业信息,不仅仅是全职的,兼职岗位也很多。在美国的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其会员包括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该协会还出版期刊,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美国的校园里也有招聘会,不过规模比较小,以各系为主举办,一次只来几家企业,这样便于供求双方细细切磋。
当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助推大学生就业力度空前。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网上咨询,全国大型网络招聘活动已举办10余场,最高日点击量达1100多万人次。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共同为2009届高校毕业生举办招聘活动已达6.3余场次,出台建立了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国企人才储备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搭建了众多平台。但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打造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高效率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8、曲线就业——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美国大学有关于如何创业的专业,系统地教学生如何创业。美国政府也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鼓励学生创业。中国高校应把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社会各界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的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编辑: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