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裔学生在美国一直给人以勤奋、刻苦、呆板、高学分的印象。8月26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登了《我是华裔,我知道为什么常春藤名校不会有更多亚裔学生》一文,在中美两国网站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文章称,在加州有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学生,名叫王孜立。像大多憧憬美国梦的青年一样,孜立也盼望着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查尔斯河畔留下自己奋斗的身影和四年美好的青春记忆。
当孜立申请哈佛时,他提交给招生官的成绩是这样的:SAT2230分(满分2400),担任高中辩论队队长,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参加学校合唱队并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唱,加州知识竞赛第一名,义工经历丰富,包括帮助穷人和移民的孩子们补习等等。
文章称,倘若天道酬勤,那么孜立应当梦想成真了吧没有,孜立被拒了,而且拒得十分粗暴。很多根本没有闪亮资历的其他少数族裔都心想事成地拿到了录取通知,很多不应该享受特殊待遇的美国白人也被录取了,而他们的背景与孜立相比简直就是白纸一张。
如果你的其他一切条件均高于竞争者,却仍然没有被录取,那么剩下的唯一结果就是你遭到了“种族歧视”。你不能录取,因为你是亚裔。在整个社会都在标榜种族平等的年代,大学录取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能公然出现“种族歧视”这个历史残留物
文章称,其源头是美国的一项国策:平权政策。众所周知,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60年代民权运动激起了美国社会反对种族歧视的大浪,很多同情以前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们觉得,治重病一定要下猛药:白人要为他们先人犯的错付出代价!
因此,作为改变一个人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地方,各大顶级院校就成为了反攻种族主义的主力,纷纷出台平权政策,剥夺部分白人的机会,分给少数族裔。
文章称,需要指出的是,黑人是民权运动的主力。亚裔甚至连打酱油的贡献都没做。所以几乎所有民权运动促成的法案都是以黑白两个人种的二元视角写成,这造成了其他少数族裔维权时的麻烦。
按说平权政策是照顾少数族裔的,理应对同样是少数族裔且历史上受到不正当待遇的亚裔有好处才对,怎么能说是造成亚裔困扰的罪魁祸首呢事实上,很多亚裔的经济地位和学术成就的进步程度,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和白人持平甚至超越的地步。主导美国社会的白人,开始称亚裔为“模范少数族裔”,认为亚裔在经济地位和智力生活上已经实现了“准白人化”。 这两种说法原本意在表扬,但却意味着亚裔学生必须在就业问题上付出代价。
文章称,亚裔学生原来是跟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一起被列为平权措施的保护对象的,但随着亚裔学子们的表现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高,他们很快就跟其他少数族裔拉开了以光年计的距离。
于是各大高校发现,亚裔申请者太优秀,如果还是把它们跟其他少数族裔放在一个组别里照顾着录取的话,就会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学校招的少数族裔中亚裔比例越来越大;第二,学校招的亚裔人数在总人数之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即使在亚洲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情况下,依然对亚裔学生抱有那种全无逻辑的偏见。比如说,他们认为亚洲人只会学理工科,缺乏领导能力,过于安静,没胆子,过于保守,等等。
文章称所以当看到亚裔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学校就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它们就做了。简单地讲,它们取消了平权政策赋予亚裔的保护,并以平权政策为幌子打压亚裔。
比如王孜立的例子。如果有三个学生,一个亚裔,一个白人,一个其他少数族裔,那么在所有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被录取的机会是:其他少数族裔 >白人 >亚裔。很多统计证明,至少在成绩相同的申请人中,亚裔的录取率是最低的,而其他少数族裔是最高的,白人则居中。
文章称,研究该现象的一些社会学家把美国对亚裔的态度称为“逆向歧视”。逆向歧视造成的结果是一个白人被录取的机会往往都要高于几乎完全相同条件的、甚至更加优秀的亚裔。
亚裔正在遭到那些本来应该以公正、自由、平等的名义保护他们的美国高校的歧视。一个本来应该保护亚裔的国策竟然变成了歧视他们的幌子,这真可笑。
意识到这一点后,很多亚裔团体近年一直在挑战这种不公平的录取政策。在美国,通过法律途径挑战高校“逆向歧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去法院提起常规种族歧视诉讼;另一种是向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公民权利司提起投诉并要求其彻查问题。
文章称,归根结底,对于包括亚裔在内的少数族裔的歧视,原因在于依然存在的长期隔阂。但随着亚裔在美国逐渐增多,主流文化将慢慢地接纳亚裔,并被亚裔文化所影响,这样亚裔迟早会从“准白人”变成文化上的“全白人”。
与此同时,可能需要有第二次民权运动,不过笔者希望这次主角是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亚洲也许再一次被称为世界中心,而问题可能不再是亚裔的白人化,而是白人的亚洲化。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
亚裔学生在美国真的受到“歧视”了吗这是个别美国亚裔的一家之见还是美国亚裔学生的普遍想法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