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因此,当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时,竟“如获至宝”地说给我的德国陪同HENRIETTE PLEIGER(中文名字裴海丽)小姐听。当时人行横道的红灯亮了,尽管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但人们都站在原地不动,只有那两个人犹豫了一下便跑了过去。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地对裴海丽说:“你看,德国也有行人过马路不守规矩。”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让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做的,如果当时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的话。不过,在一种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违章过马路的,不管当时有没有车,这就是当我的身边站着孩子的时候。”
我明白她的意思是自己绝对不给孩子们做一个坏的榜样,因为孩子们有可能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并进而养成一种不文明的习惯。其实,这种道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老生常谈了,譬如“言教不如身教”啦,“不能误人子弟”啦,“注意为人师表”啦,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犯“健忘症”。
这大概就是一种差距吧,尽管我知道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绝不止是一个过马路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各有不同的原因,而发达国家之所以强盛又都不外乎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由于德国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重创,而在战争结束后又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上崛起,因此,人们总愿意谈论“德国的经济奇迹”和德国产品的卓越性能。实际上,德国产品的超群性能和德国经济奇迹的发生,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之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州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由联邦确定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而由各州对义务教育、组织形式以及考试的承认等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目前,德国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每个人从6岁开始到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9年的全日制学校的学业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那么其余3年也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
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公民从小到老都完全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不过,裴海丽小姐前面的那一番话又使我依稀感觉到:德国社会的发展似乎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制的独臂支撑。而我在德国这半个月的采访,最终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
尽管我在德国没有采访过一所学校,但德国人对教育下一代的良苦用心却让我感受颇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没有包装”艺术表演团是一个专门宣传环境保护的团体,我到那里采访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但该团负责人芙萝·弗里穆特女士向我介绍最多的却是如何对孩子们宣传环境保护、介绍环保知识。
“没有包装”艺术表演团成立于10年前,一开始只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用文艺表演形式表达环保主义的业余演出队,主要做街头表演。他们的第一个表演节目是向人们介绍如何减少垃圾的数量。由于表演获得成功,于是他们就正式成立了剧团。通过演出发现,他们的表演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于是剧团就把自己的演出的对象定位在了孩子们身上。弗里穆特女士说:“我们的节目都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这使孩子们非常喜欢。通过这样的演出,使孩子们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我们的节目还使他们掌握了许多具体的环保知识,比如,如何分类处理垃圾,如何在家庭中节约使用能源等等。”
由于“没有包装”的演出深受欢迎,后来州政府“收编”了该团,为其拨出部分经费,使其成为德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保宣传演出的专业艺术团体。尽管如此,剧团的成员大多是兼职的,其中多数是老师,演出也没有多少报酬。但弗里穆特女士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环保。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很有好处,因为孩子们有了环保意识,对于社会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孩子们关注环保似乎成了德国社会的共识。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态保护区,信息中心主任贝特·布莱希女士就这样说道:“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孩子们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该生态保护区属于原来的东德地区,在德国统一前的一周刚刚被当时的东德政府宣布为生态保护区,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建立的400多个生态保护区中的一个。
布莱希女士说:“为了这个生态保护区后继有人,我们必须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到我们这个基地来学习的,不仅仅有本地的中小学生,还有首都柏林的学生。我们这里有专门为孩子们建立的小农场,柏林的孩子们有时会到这里来住上一周,了解什么是生态保护,什么是生态农业。”
我在德国采访,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同他们交谈时几乎都会涉及教育的内容,这使我感到有点意外,好象他们都怕因自己的疏忽,耽误了“祖国的下一代”。在美茵兹市的莱茵兰—法耳茨州环境和林业部,该部部长罗兰·霍恩先生在谈到环境问题时说:“美国和德国的模式不能成为全世界的生活模式。” 因为他们可以有先进的技术治理污染,但并不能解决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如石油等。全德国每1000人中有550辆汽车,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石油。 “现在同德国百姓谈论环保时他们都很愿意听,也愿意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一旦你劝他们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他们就会和你急。在民主国家,要想让人们放弃使用汽车很难。”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霍恩先生说。
他这时便把话题转到了环保教育上来:“七八十年代时,政府是通过法律等强硬手段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启动,而现在,政府更多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这里谈到的与环保有关的教育问题,与我们国内所关注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极为相似。这项工作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就会沦为一句空话。德国一位教育专家的一番话意味深长:“德国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成为决心在民主制国家中共同担负责任的成年公民。”我想,为造就这种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的绝不仅仅是学校,更有整个社会的心血和努力。
(编辑:chris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