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家园基本上是纯营业性——旧货流通买卖的所在。柏林东站“潘家园”是社区组织的一个居民聚会活动场所。它也进行买卖,使居民互通有无
德国首都柏林东站有个类似北京潘家园的旧货市场,双休日开张。我暂住的地方离“潘家园”很近,双休日总要去逛一逛。边逛便想起北京潘家园,不由地便进行了对比。
北京潘家园在东三环内一个大院子里经营,是当地政府辟出的固定场地。经过几年发展,盖起了遮阳避雨的高房大屋,俨然是旧货大超市。柏林东站“潘家园”是占用马路、广场开辟的临时市场。周一到周五,马路是汽车和行人的通道,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所在。只是在双休日,才把道路、广场改成了旧货市场。星期日下午6点左右收摊后,道路、广场便又恢复了原样。
北京潘家园的摊位,据说有3000多家,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商户云集在此经营。规模之大,京城少有。柏林东站“潘家园”的摊位,我仔细数过,一共是329个。每个摊位所占距离3至5米左右。有市场管理者统一提供的木板木架白布临时搭建起来的遮阳避雨棚子,也有自个家开着客货两用车停靠在路边成为摊位的。总体规模不大,如果单纯走,半个小时就可以逛一圈。但在一个社区,有这么一个规模的旧货市场,也算不小了。
柏林东站“潘家园”的商品,像北京潘家园一样琳琅满目,古往今来的都有。套句开玩笑的话,除了原子弹没有,什么东西都有。材质有金属、竹木、石玉、纸张、布帛、丝缎、玻璃、陶瓷等,凡是可以制作家庭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的材料,几乎都可以见到。玻璃器皿较多,制作精良。书刊也很多,印刷精美。军用服饰徽章很多——多是第三帝国时期的。银制餐具不少,价格昂贵。也有现场编制儿童用帽子、袜子玩具之类手工艺品的。大量商品是德国的“土特产”,也有进口的外国货。来自中国的主要是瓷器用品和瓷质弥勒佛像、观世音像和红脸关公像等。
北京潘家园,每到双休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吆吆喝喝,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柏林东站“潘家园”却是十分安静。虽然也有300多个摊位,但男女摊主都是静静地坐在摊位后面椅子上,默默地喝着饮料,看着自己的商品和流动的顾客,没有一个发出叫卖声的。男女老少顾客也都是从容地走来走去观赏、抚摸和把玩,偶尔问价也都是小声小气。整个市场,人头攒动不熙攘,一片宁静祥和气象。偶尔听到狗的叫声,显得特别响亮。
柏林东站“潘家园”的摊主多数是白人,也有亚裔人、拉美人。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我向一位已经加入德国藉在附近开商店的中国女士打听。她介绍说,摊主都是当地的常住居民,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周一到周五上班,双休日时,把自己家老辈传下来用不着的或家里多余的物件,拿到市场上出售,像其他家庭开车出去旅游一样,也算是一种消遣形式。租赁摊位要收费,但不高,完全可以承受。她还说,外国留学生们也有在市场上摆地摊出售从本国带来的物品,一般只要向管理部门交点摊位费就可以。也有不交费就摆摊的,看到市场管理人员过来检查,收起摊子走人也就是了。管理人员也不为难留学生。
逛过几次柏林东站“潘家园”后,感到它和北京潘家园的“性质”有点不一样。北京潘家园基本上是纯营业性——旧货流通买卖的所在。柏林东站“潘家园”是社区组织的一个居民聚会活动场所。它也进行买卖,使居民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它在鉴赏买卖“宝物”的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鉴赏能力,促进了社区的稳定。
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市的社区能不能在适当的地方,也开辟一些这样的旧货市场,让居民把自己家里的旧货处理一下,同时也让居民在双休日多一个好看好玩的去处呢。这似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真正做起来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编辑:Eva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