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一年半,和家人一起回国。按说,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下,在曾经生活多年的故乡,应该如鱼得水。可事与愿违,好多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现在反而不习惯了。
开车出门,看到行人过斑马线,我按美国规矩停车等候,跟在后面的车却拼命按喇叭。有的车还迫不及待地从旁边绕过去,根本不把行人放在眼里。在美国,如果汽车和行人争道,那是违法行为,司机不仅吃罚单,严重的甚至可能要坐牢。
太太在美国考的驾照,总共才花了15美元。回国后,需转为中国驾照才能在国内驾车。公证、体检、办证等费用加起来,花了163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以上。最莫名其妙的是“体检”,啥也没检查,只问了问身高,就把盖着合格印章的体检表交给她。太太戴着近视镜,体检表的视力栏上填的却是两个“5.0”。
上银行,从排号机上取号后一看,晕!排在我前面的居然有70多个人,只有3个窗口开放,起码得等上两个多小时。扭头到其他家银行,也是一大堆人。女儿学校开学,学校规定学费得上中国银行交。学校旁边就有一家,当天家长排队都排到了银行大门外,可银行和往常一样,只开了两个办理存款的窗口。银行明明知道学校开学,存款业务大增,为何不增加人手多开几个窗口呢?习惯了国外银行一对一的服务,现在却只能忍气吞声。
在国外错过了办二代身份证,现在赶紧补办。打电话到派出所询问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接电话的说“不知道,你最好自己去办证窗口问”。问办证窗口的电话,他说那里没有电话;又问他所长的电话,他说不知道。我说你怎么可能不知道领导的电话?回答得更绝:平时都是所长打电话找我,我没有给所长打过电话。
买了辆新车。提车时,车行的销售人员给我一张100元的汽油发票让我报销。第二天,当总里程数显示26公里时,油表上的黄灯亮了。打电话问销售人员,这位老兄不得不承认没给车里加那么多油。车行代办车险时,事先声明保险公司有个“500元免赔”的“霸王条款”。我要求保险公司经理出示文件依据,对方说这是本市保险业的统一规定,即便是公司内部员工买车,如果希望全赔的,也需要老总特批。通过关系找到了保险公司的老总,老总说,你个人的事我给你特办,行业的规矩是否合理你得找保险协会。
开着这辆挂私家车牌的新车到政府部门办事,在门口就被保安拦住,厉声问:“找谁?把证件拿出来!”而前两年,我开机关牌照的车多次进出这里,从来没有被拦下过。想想在美国时,我作为一个外国人,进市政府旁听会议,到法院旁听庭审,还从没有人要求我出示过证件,不免一声叹息。
最难过的可能是我闺女。第一天上英语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26个字母写3遍。按女儿的英语水平,绝对不需做此功课,我们让她改写她在看英文小说时不懂的单词。第二天,她和英语老师说明原委,老师说:你在我班上,就得按我说的做,说不定你还跟不上呢?!
我太太的最直接感受是中国的物价正在和美国接轨。她回国后,第一次逛沃尔玛超市,觉得下不了手,居然空手而归。以麦当劳为例,美国最便宜的汉堡包是1美元,而国内最便宜的也要七八元人民币。我喜欢吃的某面包店的花生饼,两年前一包是4元,现在同样的包装售价是9元。
两周前,我和一些从农村闯荡到上海发财致富的老乡们在一起。他们开奔驰宝马却不系安全带,在高级场所的地毯上吐痰然后用鞋底抹来抹去,在迪吧给舞女每人300元小费却对在门口的乞讨者大声呵斥……
这些小事哪个人没遇到过,难道出了趟国就看什么都不顺眼了?!其实有时候,习惯会让人变得麻木不自知,得过且过甚至同流合污。我知道有些愤青是容不得你说中国人丑陋的一面,可从“反文化震撼”中反省我们的国民性,激起赶上文明国度的紧迫感,有什么不好呢?(编辑: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