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老首页 > 留学公告

“中国崛起”再度成为世界流行语

  “中国崛起”再成世界流行语,相关评论连篇累牍

  香港《镜报》2008年2月号发表文章说,国际评论分析认为,有关“中国崛起”的评论之所以在世界密集流行,实质上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生巨大变化的认同,是对中国实力增加相对较为恰当的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迅速崛起有某些不安的反映。

  文章指出,“中国崛起”(Rise of china)是舶来品,它是199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全球经济讨论会上,瑞典专家约翰·理得曼在谈中国经济发生多重变化时所使用的一个形象化概念,大体与“上升”、“兴起”、“复兴”等语词相同。后来逐渐由《欧洲时报》等媒体转译到中国,被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等一些学者所引用。有人认为严格说来,“中国崛起”至今没有明确的特殊定义。在中国官方的红头文件中,未见到有这一概念的正式表述,即使在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未见到使用这一概念。只是在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针对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喧嚣,首次使用“和平崛起”来描述中国发展的未来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国家承诺和角色定位。温家宝阐述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

  虽然国际主流媒体炒作“中国崛起”由来已久,但去年岁末和今年初评析“中国崛起”的文章日趋增多,用连篇累牍来形容并不为过。仅在元旦前后这三天,欧美亚报刊上就出现了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九·一一事件更具影响》,法新社新闻网──《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一个强悍又脆弱大国的崛起》,新加坡《联合早报》──《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进退失据》,马来西亚《晨报》──《中国崛起是多极世界缓冲器》。近期国际上为甚么会密集地评析“中国崛起”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于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际社会都想对中国三十年来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从不同视角作出各自评析。北京消息人士说,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中央将隆重召开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全面总结三十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对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上,作出战略性的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就连美国百人团的老人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说中国正由积弱走向初步昌盛,正由封闭自守走向全面开放,正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由于这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并且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从而成为国际舆论的一个聚焦点,各种评析中国三十年发展变化巨大和正在迅速崛起的专文接踵问世,就不足以为奇了。

  文章说,国际评论分析认为,近一时期有关“中国崛起”的评论之所以在世界密集流行而成为一种激励性的符号,实质上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生巨大变化的认同,是对中国实力增加相对较为恰当的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迅速崛起有某些不安的反映。诸多评论的要义如下:

  一、“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法新社新闻网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运用鲜活数据分析认为,近些时有人惯于从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跨入全球第三、出口总额迫近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之首等宏观尺度,来印证中国正在迅速崛起,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换个思维,更多地从微观细节上观之,也可以似打开窗门看看新天地那样,见到“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

  如今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上升到73岁,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在读大学生由三十年前的三十万猛增到每年超过七百万,使用移动手机的人数多达五亿四千万,宽带用户达一亿二千五百万户,居全球首位。三十年前的北京几乎没有高楼,即使是长安大街、东西大街、王府井等主要街区,也没有得体的现代高楼,还挂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幅。而现在这些主干街区的摩天大楼以疯狂的速度在增长,二十层以上的少说也有四千幢,高档商品广告随处可见,现代气息不亚于纽约和东京。

  中国金融资本领域的突兀崛起,连美国老牌金融专家格林斯潘也感到不可思?市总市值突破三万七千亿美元,如果加上香港股(半数以上为内地公司)的二万九千亿美元,那么就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难怪英国《金融时报》也说“一个新的资本大国正在崛起,影响深远”。这是指中国公司至少已有六家总市值在全球同业中居第一位。中石油市值高达三千八??十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总市值达三千三百七十二亿美元,大大高于美国花旗银行一千四百六十六亿美元而居世界首位,后者因缩水47%而居第六位。中国国家航空以三百三十一亿美元的总市值,超越美利坚航空、澳洲航空、泰国航空的市值总和。在水电建设领域,虽然上世纪后期西方有过数十年建设水电热,但现在已经失宠而让位于中国,全球四万五千个最大水坝有一半在中国。中国还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的水电大坝建设技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目前中国已向二十七个国家签约四十七个总金额超过四百六十多亿美元的建设项目。这桩桩件件的数据,无不证明“中国崛起”的影响正在遍及世界各地。

  二、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闻,常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稍不留意就会成为知识性的落伍者。倘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形容中国三十年里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变”字,“十三亿人一直在不停地变”。“当今中国已经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浪潮中,即使不想变也很难做到。就是这种一直不停顿的变,使中国在经济领域释放出从未见过的神奇力量”。评论分析认为,从宏观角度观之,中国经济总量变化有多大,无论国际评估或中国官方自己公布的数据,高于或低于实际总量都有可能。但在作这种总量评估时,人们不应忘却两个要素,一是发展速度持久快速,二是规模日趋庞大,这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也是它正在迅速崛起的最好见证。美国《新闻周刊》新年号,评说中国变化的大字标题是﹕《一个强悍而显脆弱超级大国的崛起》。实际上是说中国“既富有又贫穷”。文章着重分析认为,三十年来中国多数领域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增长势头出人意料,经济总量拓展出人意料,国际市场上感受中国竞争压力出人意料,中国因素已突然成为人们不敢轻视的力量,这是它强悍而不容置疑的表现。而中国贫富差距的日趋扩大,城乡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农村仍然很落后,人均GDP尚排在世界百位之后,环境污染也在加重,表明中国崛起路径并不完全宏伟壮观,这是它显得脆弱的证据。

  三、西方对华政策只能在交往与遏制之间作选择。美国《外交》双月刊和华盛顿中国论坛专家发表评论认为,在当今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悄然发生的新变化,莫过于“中国崛起”,用中国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说相比,也大体逼近真谛。联合国公布过去五年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是17%,而美国只有16%。中国已是世界上值得去重新认识的一个大国。因为中国经济对世界发展推动密切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与西方利益交叉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重大国际事务离不开中国积极参与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你看近三年里,当美国财政空虚负债累累之际,是中国主权基金投资购买了美国70%的国库券。当七国集团表示无力向非洲投资百亿美元援助时,中国即宣布提供五十亿美元援助来填补西方空缺。在这种世界进入选择性合作时代,还是让人想到那句格言──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关系。

  文章强调,在这种变化了的态势下,西方对华政策应当是冷静务实,而不应是什么都盛气凌人。如果老套地只批评“中国威胁”或一味对华施加压力,显然是不会有大奏效的。如果硬要与中国对抗,付不起双方两败俱伤的代价。如果听凭中国强盛起来,尽管这一进程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但从长远看似乎会不利于西方,因为中国已经开始了把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外交、军事实力的训练。衡量利弊得失,应对“中国崛起”的“可选项目”,“只有大胆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去拥抱中国,多接触交往中影响中国”,“寻求合作,争取共赢,才有理想未来”。这是华盛顿中国论坛中心专家所下的新结论。不过也有评论认为,说“中国崛起”只是经济上大有长进而已,如果从高科技发展、军事现代化程度、人均国民收入上来观察,中国距离世界强国的地位尚远,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可能是四五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国家发改委专家也发表谈话说,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表现较好,经济实力确实在上升,连美国也放下超级大国的身段,讲了许多赞美中国的好话。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实力变化,给自己以正确定位,绝对不要有人在讲“中国崛起”就不打问号。(编辑:安)

英国留学签证攻略 

澳洲初高中留学攻略 

CCTV央视网牵手留学e... 

新西兰地图,新西兰大... 

英国G5精英大学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