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在新加坡当中学华文教师已经近三年了,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加上身临其境,对新加坡的课堂教学已有大致的了解。我发现,与中国相比,新加坡的课堂教学具有一些可借鉴的长处,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主。新加坡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本位”,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课堂上鲜见老师滔滔不绝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在一种相当宽松、融洽的气氛中教学。教师事先都会设计一些轻松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力求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确保他们对整堂课都有兴趣。老师在上课时,不必拘泥诸如站姿、手势、语言等约束,我见到许多老师上课时,坐在讲桌上,讲到精彩处,手舞足蹈,或模仿动物姿势,力求逼真,连在课堂上做倒立姿势的都有,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讲内容。学生自己呢,也不必拘泥于非要挺胸抬头手背后地听老师讲课,当然,不能像老师一样坐在桌子上,但他们有个习惯,发言时不必起立,有些学生在椅子上坐烦了,坐在地下听课的也不乏其人。
二、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加坡的任何中小学,老师去教室上课时,所携带的东西百花齐放,各尽所能。有笔记本电脑、录音机、放映机、唱片、VCD,作手工用的剪刀、胶水、彩纸,画画用的画板、水彩、油墨,为了奖励学生事先买好的各类奖品,糖果、巧克力、蛋糕,书签、漫画书、造型别致的颜色鲜艳的文具;有些老师上课甚至拿着一个颇大的类似榔头一类的塑料充气玩具,我问她有什么用,她说是,用来打那些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用的。
有一篇课文是《包粽子》,为了让学生对包粽子有更直接的认识,就有当地的华文老师在课前准备好包粽子的原料,上课时用个大篮子提着,让每个学生亲手体会一下,然后再进入课文,真是煞费苦心。我受这个风气的影响,在学课文《泥人张》时,买来一些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体会捏泥人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有橡皮泥玩,个个情绪高涨。
仅以华文课为例,几年来,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的内容就包括:制作个人名片,制作一个传统节日的宣传小册子,制作戏曲脸谱,制作小型“杂志”等,由于学生从小就习惯动手,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动作之快,点子之新,作品之精美,常常使我这个外国老师惊叹不已。
三、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英文课,老师会在课堂初始,或放映一段录像,或发放一篇范文,学生看完后,就按照老师的安排或分组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每组会选派代表上台发言。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普遍,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人人争相发言,从不扭捏害羞。
我在华文课上,也经常采取分组讨论的办法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有一次,事先我展示了三幅漫画,第一幅是老师给全班发考卷;第二幅是两个男女同学分别拿到自己的考试卷子,男生得到10分,女生得了100分;第三幅是:女生对伤心的男生说:“考试前,你还一直劝我多读书呢!”学生分组讨论第四幅中那个男生会对女生说什么?
五分钟后,四个小组的讨论结果都出来了,第一组在图上写了一句话:“你把卷子拿倒了,我和你的分数其实一样!”第二组的人写道:“你不过比我多了一个零,零代表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并没有多我什么。”第三组人的答案是:“老师发错了考卷,那个一百分是我的。”第四组的答案令我惊奇:“就是因为我一直劝你读书,我才没有时间读书。”这个猜测其实就是原创漫画中的句子,我没有想到学生竟然和原创想到一块了。从中可以看出新加坡学生的思维活跃。
重视课堂教育的活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我,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课堂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尤其在语言文学等文科科目的课堂上,就算是对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并不做统一的要求,学生充分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标新立异。
但以我的看法,这种强调课堂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弊端。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消耗在讨论、分组等活动中了,导致老师较少系统有序地讲授知识,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好不容易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下了课又还给了老师。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加强了,但理论知识非常零散。
(编辑:Ro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