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资讯攻略 > 美国 > 研究生 > 院校申请

贴一个关于航空航天专业PHD申请者的美国留学套磁建议

  美国留学,提起套磁,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套奖学金。因为大家都是或多或少的从各种渠道上了解到这个申请中的一项工作,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吗?其实,这项工作的产生是受早些年美国研究生院的申请审核流程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美国的顶尖高校一直致力于垄断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为了保证教授们能够招到自己心仪的学生以帮助自己进行相关的课题,仅仅靠PS,CV和推荐信这套材料,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做出最精确的判读。当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申请的RA是教授从自己的课题经费中拿出来的,所以决定权在于教授,只要给钱的教授决定录取某个学生,系里一般是不会有疑议的。因此,一部分申请者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便主动和心仪的教授联系,展现自己的研究实力,让教授更充分的了解自己。

  美国留学套磁的作用

  首先,美国学校的录取主观性是很强的。美国学校的"申请"和中国学校的"考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的研究生录取,只要你的研究生考试成绩比别人好,你就能进入最好的学校、你最喜欢的专业学习,这虽然不一定合理,但却很客观,很公平。而美国学校的录取,GT考试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你给录取委员会的教授们所留下的印象,这会包括你的GT成绩和大学成绩,但更重要的是你的个人研究兴趣及职业目标、你的个人素质、语言交流能力和你的专业背景。向教授们展示这些素质的主要手段是你的申请文书以及你和教授的个人交流。你和教授远隔万里,一个电话,几封Email或平信,不一定能缩短彼此的距离,但至少能加深他对你的印象。这也是中国学生在美国本土申请很容易成功的原因所在。要知道,几乎所有的中国F2都能顺利转为F1,原因就是你在当地可以和正在学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咨询,可以和教授充分联系,和教授面谈。其次,"套词"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和教授、同学的联系,另外加上专业的咨询,可以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定位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和方向,减少申请的盲目性,减少申请的费用,同时增加申请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和教授联系,可以使他更清楚你的研究兴趣和素质。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你的问题会传达这一点。如果你对你自己的需要和该校的Program有过深思熟虑的话,教授肯定会意识到你的明确方向,认为你更适合他的研究的。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

  美国留学套磁的步骤

  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前和教授联系的便叫做前期套磁,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后和教授联系的叫后期套磁。

  1、前期套磁:申请前的联系主要作用是筛选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和研究方向。主要联系对象是在该校学习的朋友,校友和研究生院秘书等。本质上讲,这是学校和专业调查的一个部分。本质上讲,这是学校和专业调查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询问该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如录取比例,奖学金发放比例以及就学费用等,该专业学生的组成,现在正在研究的项目,毕业去向等,还有该院系在哪方面的研究较强,学校设施以及在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等等。了解这些对于你是否选择该校,你的申请有几成胜算,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在了解自己要申请的program和研究方向后,就可以和相关的教授联系了。

  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然后通过阅读相应水平的Review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判断自己的申请方向,并开始了解全球此领域中的研究发展趋势。在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和美国的教授联系。联系教授的一种方式就是不谈申请而就教授的目前研究谈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兴趣。这在学术上要求较高,因此比较难,比较适合正在做项目的研究生或帮助老师做相关项目的本科生。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如果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什么值得教授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套了,做好专业背景的铺垫再进行。

  2、中期套磁:在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后,一般来说申请者都会对自己的领域有更多、更具体的认识了,所以这个阶段需要结合背景提升的主要实操阶段,也就是具体论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自己能够找到的高水平的导师的指导下,一方面认真研究自己的课题,将自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为想和做是有很大区别的。另一方面开始和继续和美国学校的教授联系,根据之前的联系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总的来说,如果纯粹进行学术上的交流的话,一般学生很难和一个教授保持很高的频率,所以不用担心你会骚扰教授。这种纯学术的交流教授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不会反感的。所以当你真正做了充分的homework的话,教授是会比较乐于帮助你的。如果你问那种网页上已经给出的答案的问题,找教授要数据库中很容易就能下载到的论文等等这些事情,那么如果你是教授看看你自己会怎么想。及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直接表示对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并针对教授的研究项目和领域提一些自己的问题,教授一般会热心地回答的,至少会建议你读一些参考文献的。不管哪一种方式,一定要掌握3个原则,一是每一封信或电话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自己写这封信或打电话要从教授那里了解到什么;二是要从网页上充分了解该学校该院系的研究情况,信要针对该学校,绝对避免用Crazy Mail等群发软件一次同时发给100所学校的教授,这就不会冒犯教授,同时也避免教授回信告诉你你的问题网页上都有答案;三是要附上自己的简历,或者自己目前研究的详细介绍。第一封信尽量简洁,简历最好能附在邮件签名的后面,不要放在正文中,但正文中要有简单的自我介绍。另外还要注意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要有明显的拼写错误或用词语法错误。下面是一封简单的联系Email样板,仅供参考。但要记住,就像你的Personal Statement一样,你的联系信也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有个性化的东西。

  3. 后期套磁: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完成的很好的话,那么后期套磁更多的就是让教授帮着跟踪自己的申请进度就好了,同时教授会给出更多的加强申请者教授所需背景方面的建议。

  看到这里肯定又会很多人会问:这些工作分别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其实我不希望大家把申请割裂开看待,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它一个过于具体的时间限制。就像我一直强调的: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也不会早。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就好了。如果你现在才大一大二,那么恭喜你,你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这些工作。但是不幸的是你可能不能坚持,或者没有压迫感。如果你马上就要申请了,那么恭喜你,你会面临一个非常紧凑强度很大的时间安排,这种压力将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潜力,让你获得永生难忘的锻炼,并提前适应将来要面对的美国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美国留学套磁中的问题

  很多学生找出每个学校跟自己比较匹配的教授,介绍一下自己,就问教授今年招不招学生,或者有没有钱。有人听说现在邮件套磁效果不好,电话比较管用,就开始尝试打电话问教授招不招人。

  可是做了几次下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套磁很难!信没人回,电话打不通(没人接或者自动留言),打通了又不知道说啥,于是还是没有达到效果。于是大多数人就会放弃。

  就像上面说的,套磁越来越难,教授们越来越精,对套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甚至有学校会告诉申请者:你再打电话来骚扰,我就直接给你发据信!或者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会在网页上明确说明:申请的审核将由录取委员会统一进行,不允许学生和教授联系。让准备套磁的人们备受打击。

  1.申请者越来越多:这点很好理解,现在由于美国学校绝大多数都是用网申系统,所以申请流程越来越简单,方便,而且签证形势更打消了很多申请者的疑虑。而且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申请超过15所学校,更有甚者几乎会把其所在档次中的所有40所学校全部申一遍。真是“自卖爷田心不痛”啊,那么多申请费,用来捐给希望工程该多好……所以美国Top100的学校近年收到的申请材料越来越多,一个系20/500的录取比例很是常见。所以教授们被骚扰的频率越来越高,于是很多教授直接会设置邮件系统进行过滤,或者只看不回。

  2.申请流程越来越规范:由于申请者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而且各国教授自己在招学生时,都有招收和自己有着比较直接关系申请者的习惯,所以“近亲繁殖”的情况变得严重起来。为了保证“优生优育”,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教授招生时的权力越来越小,录取委员会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会收到类似的套磁回复:我对你的背景很感兴趣,所以你通过录取委员会的审核后可以和我联系。

  3.套磁信“依旧”言之无物:很多人都知道套磁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教授希望花费他们极为宝贵的时间,从邮件中得到什么吗?要么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要么肚里没货,绞尽脑汁都说不出什么。而且email的普及让套磁的操作成本几乎为零,于是乎那种全面撒网,或是姜太公钓鱼类的“神人”们就越来越多,教授们就越来越失望。

  我认为的套磁

  其实从上面的原因中不难发现,造成套磁越来越难的更本原因在于申请者本身。现在我来说说我认为的套磁应该是什么样的吧:

  套磁就是一个了解自己所处学术圈,提升自己专业实力,从而最终帮助自己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需要贯穿整个背景提升过程和申请流程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寄出材料后从教授那里套来奖学金的手段或捷径。如果所有的申请者(不过能有大多数我就知足了)能认识到这点,那么我相信套磁被教授重视的程度会重新得到提升,同时这个过程也真正能够让申请者的专业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下美国录取委员会的考察原则。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是让我花不少时间写这几千字的主要原因。Committee希望能够招到与他们最匹配的申请者。共赢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不要为了申请而申请,为了奖学金而不择手段。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这一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后面的成长轨迹。但是经过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急功近利的话,那么很容易在面临打击时导致心态难以平衡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做现在的事情,这种事情将会面临什么困难,让你得到什么的话,你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我经常会对我的客户说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踏踏实实的坚持,那么这个过程中将会学到很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种经历将成为你终身的财富,申请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过程更重要。这就是美国人重视经历而不是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知道一个人的经历对其的启发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就不会仅仅凭借一个结果(一个G/T成绩,某个奖项、论文)去判断你的。 }

  针对我们的情况,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前期的调查,也就是说要做一些调查工作,锁定那些可能要招学生,而且也能决定招生的教授。

  哪些教授可能招学生

  一般来说,新教授和刚拿到一大笔钱的教授最需要学生。新教授有两种,一种是博士后出来刚刚找到助理教授职位的。这种人的实验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很着急要人,而且这个时候他是新教授,没收到过套词信,第一次收到肯定剧兴奋无比,毕竟人都是有一些虚荣心的。如果这个时候你写一封信给他说对他的研究感兴趣,问他想不想招人,那么你被他招去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些。

  另一种新教授是原来在别的学校当教授,最近刚跑到新学校的人,这种人的头衔一般都是副教授或者正教授,当然也可能有一部分助理教授。这种人通常能从原来的学校带一些学生或者博士后,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或者博士后不愿意跟过来。这样的教授也有可能想再招一些人,但是套这种人成功的概率恐怕要比套第一类真正的新教授要小。

  不过套新助理教授的风险也是挺大的,毕竟你又不知道他这个人怎么样,学术水平,为人处世,都不知道。那么怎么知道是不是新教授呢?一个方法是,看这个人发表的文章,如果还没有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过文章,说明当教授的时间不长。

  刚拿到新的大课题的教授。NSF,说的是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对于NSF的资助,可以很方便的在NSF的网页上查到,对于这些刚拿到钱的教授我们可以试着联系一下,说不定他就有招新人的计划。

  哪些教授可以决定招人

  挂靠在哪些系或者哪些program底下的教授是有权一个人决定招生的,但是有权是一回事,会不会是用这个权力招你这样一个人又是另一回事了。总的来说,一般跨院系的program基本上都必须走录取委员会的道路,单个教授无权直接招生,最多是能替你说两句话。如果是一个系底下的graduate program,有可能教授能一个人决定招生,有些甚至必须要教授要人系里才发录取。

  另外如果仔细看教授们的网页,会发现有些教授在自己的主页上明确写明如果对他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联系他,他会提供RA什么的。这种教授可以去联系一下,但是注意,在网页上承诺给RA并不一定等于你去了他就会给你RA,也有可能会让你去讲课做TA。

  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第一,同一个教授可能会挂靠在不同的program底下,也就是说你如果想进他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好几个不同的program进去。一般来说,如果教授不太看重你,会用套话让你申请那些走录取委员会的program,如果他很看重你,也许会让你申请他一个人能决定的那种program。第二,从不同的program进入同一个实验室,做的研究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是不同的program,要求上的核心课程是不一样的。第三,如果走录取委员会,基本上来说进去以后是不定导师的,要做所谓的rotation,也就是在第一学年里在三个左右的实验室里面轮转,每个实验室几个月,这段时间是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时候。然后第一学年年末在从这三个左右的实验室里选择一个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对于教授直接招进去的,基本上是没有rotation的机会的,差不多都是直接进实验室,当然政策上是允许以后换实验室的。第四,对于直接招生,教授们一般都非常谨慎,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要培养这个学生五年左右。因此,他们大多都只从美国本土直接招学生,因为这样至少可以面对面面试学生,他们很少会冒风险从国外招。最后一点,一般来说跨系的program的奖学金机会比较多一些。

  (编辑:nancy)

英国留学签证攻略 

澳洲初高中留学攻略 

CCTV央视网牵手留学e... 

新西兰地图,新西兰大... 

英国G5精英大学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