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资讯攻略 > 美国 > 中学 > 院校申请

中国留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美国高中?

  低龄留学,如果出国前没有做好充分了解和准备,孩子很容易在社交、学业、课外活动及其他食宿等生活问题上出状况。家长不应该将留学美国这件事理想化,事先应该与孩子一起做好全盘考虑。林杰少时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英语教学以及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著有畅销书《我在美国当老师》。

  文/林杰

  在一所私立寄宿高中工作这些年,自己的工作面涉及招生录取,新生语言入学测试,为新生选课,英语强化,体育教练,以及申大学指导配合,也同时接触了上百国际和美国家庭。我想对不少正在考虑去美读高中或者下半年就要去美国读初高中的中国家庭善意地说一声不要把美国的初高中想的太好。

  在媒体或者网络上应该听了不少美国教育的优势,家长们千万要认识到中国人的习惯是报喜不报忧。听到了10则好故事,很有可能还有20则不成功的故事你没听到。本人自己在这个美国教育圈子里,见过不少成功和不成功的国际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东亚的。

  今天我针对中国学生,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交和情感上

  2、学业上

  3、体育和课外活动

  4、住宿和衣食

  社交和情感

  社交和情感上的问题属于第一位。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只有在社交和情感上稳定了,学生才能在学习上安心和进步。在这个方面,中国学生会有三种情况出现:

  1)孤立:找不到朋友。在中国人圈子里和在美国人圈子里都找不到好朋友。

  2)被中国圈子孤立:如果一个学生刻意避开中国学生圈子,去找美国朋友,很有可能会被中国孩子排外。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试图找美国朋友的时候不成功,那么他就成了第一种情况。

  3)扎堆在中国圈子里:现在很多学校中国人不少,很容易由中国学生形成一个小圈子。不少中国学生实质意义上就生活在这个圈子里,自己的美国生活和学习大打折扣。但是家长也不知道。

  另外,中国孩子会在价值观上发生改变,吸收到美国一些独特的东西。好的坏的都沾了,难免不了。

  学业上:

  1、千万不能认为出国了,孩子的英语就会进步很快。扎堆在一起是很难进步的。或者是把孩子放到一所要求非常高的,没有语言帮助的学校,那么同学之间相差太大,自信心会严重受打击。

  2、有些学生到了美国两三年下来还是糊里糊涂的,根本没有方向感。过一天,算一天。

  3、时间管理:就算是很上进的学生,时间管理刚开始还是很欠缺的。毕竟整个日程安排发生变化,需要摸索。但是不上进的孩子或者不成熟的,很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不能有效的利用时间,严重影响学习,影响对大学的准备。

  4、学习压力:一种是压力过大,一种是没有压力。一种是来自于同学,另外一种是来自于本人。怎么懂得平衡和减轻自己的压力是一件难事。

  5、学习方式:在中国学习了10多年,到了美国去适应美式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会很不适应。如果加上语言困难,而美国老师又不懂怎么把你从孩子原来的学习方式过渡和指引到到美式的,那么困难就自然而生。

  体育方面:

  由于美国人的体育平均比国际学生强,有时候会出现的情况是竞争力弱一些的体育队队员由国际学生组建而成。而美国人又会跟自己的人在一起玩。这种在同一个学校,内部分裂的情况不少见。

  住宿和衣食:

  中国学生的室友是中国学生。虽然学校极力反对这种安排,但是这种情况还会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中国人太多

  2、中国学生自己申请要求中国学生为室友

  最后两点困难之处:

  1)美国老师和学生对中国的不了解。

  虽然大多数老师很敬业,但是大多数老师不懂中国。中国孩子的难处,特别是过渡期间,很难得到很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孩子得靠自己。美国学生更不了解中国。

  举个例子:有中国孩子曾经跟我讲过她曾经被几位美国朋友问过中国是否现在有电;中国人是不是在出行的时候都被政府监视着。听起来好像跟北韩没什么区别。确实是很无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鼓励美国人学中文的原因。

  2)中国家长不了解美国文化和系统:美国学校是尽量及时能够同家长保持联系。

  但是就算是中国家长到了学校同美国老师进行交流,不一定能够对孩子有个真实的了解。为什么呢?

  美国老师普遍会是以鼓励式思维来同家长交流。很多时候本来是个缺点,老师不会直说,而会说孩子某个方面还不错,但不是班里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就算是中国家长去了学校,老师所表达的和家长自己理解的不一定一致。这就如同美国人听不懂中国人讲话,语言问题并不主要,而是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

  当然还有不少其它问题,我这不多说。虽然问题很多,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其中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事前了解,事前准备和上学期间的针对性并及时指导得以解决或者减轻。每个家庭都花同样的几十万去送孩子上学,有些家庭就得到了同等或者更高价值的回报,孩子一生受益;有些就不是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