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媒体常把shopping音译为血拼或雪拼。前者形象地捕捉了疯狂购物的执著甚至暴力,后者用在此时的英国更为恰当。
冰冷的1月份是英国的雪拼季节。经过了圣诞的零售旺季,大街上几乎每家商店都如接到女王圣旨般挂起那5个令人心动的字母SALES,并企图以随后的数字把在家中避寒的消费者吸引到大街来。
报纸上针对大减价的报道,以即将回升到经济衰退前的15%消费税为切入点,形容消费者趁物价上涨前抢购的心情。配搭的新闻照片却似乎在旁述另一个故事。照片从鸟瞰角度拍摄Selfridges百货公司大减价首日开门营业时购物者推挤入场的画面。抢眼的是,除了保安人员和一个购物者是黑人,照片里挤满的全是华人面孔。若照片说明没写出地点,还真不会知道照片拍的是伦敦,不是上海、香港。
在种族混杂的伦敦,华人显然是最懂得实践价廉物美精神的民族。印象中在欧洲留学的华族学生若聚在一起,最常进行的活动除了下厨烧菜也就是上街购物。血拼和雪拼,什么时候成了华人特有的民族特质?
在自己和朋友身上隐约可感受到这个民族DNA的存在。是消费经济至上的环境滋养了我们的购物细胞,还是长久以来过于重视物质品作为个人身份象征的现象?购物的动机可以多种: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发泄压力,派遣无聊,也为了抒发自我,体现品味。尤其在伦敦,国际品牌齐全,独立商店精彩,挑逗物欲的诱惑随时会在哪个街头巷尾突袭你。
还好伦敦提供的购物体验和选择也比许多其他城市来得丰富多元。富人有富人的购物方式,两袖清风者也能享受购物的乐趣。在过去一年里,我养成了在公益商店购物的习惯,既省钱又可做慈善,还很环保。每次的购物有如寻宝游戏,碰运气也靠眼力,更难得的是不必和同胞们一起勇闯欲望门。
(编辑:Hem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