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珍1986年公派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任教。2002年创办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现任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
2010年2月份的彼得堡,在“中国文化中心”梁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梁教授。
独行在俄罗斯的中国教育者
梁教授于1986年由中国文化部公派至圣彼得堡留学,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梁教授选择了留在俄罗斯从事教育工作。谈到自己的选择,梁教授向记者介绍,从小到大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不管多忙,都要读点书,不读书就会觉得不舒服。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自己的“出身不好”,没有一起玩的同伴,为了排遣寂寞,只能在书里寻找快乐。书给了她无穷的乐趣和取之不尽的益处。之所以选择教育事业。是希望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授给俄罗斯年轻人,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热爱中国文化,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梁教授说,对我来讲教书既有趣味,又有自由选择的时空间,我喜欢教书。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让学生“吃”得饱,“吃”得香,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得到一份安慰。
中国人留在俄罗斯的大学里任教,在彼得堡乃至俄罗斯都是极为罕见的。至今梁教授在俄罗斯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俄罗斯外教跟国内外教的情况不一样。在中国外教与国内教师区别对待,按国家的规定享受待遇。而在俄罗斯外教跟俄罗斯教员享受同样的待遇。梁教授回忆,在当年初到俄罗斯师大工作的时候,有些俄国人也不满。但是梁教授觉得有一点很可贵,如果你真比俄罗斯人强,他们会尊重你,佩服你。几年时间过后,她用自己的业绩折服了俄罗斯人,让他们另眼相看,在师大受到了广泛的尊敬,与同事建立了友谊。
在俄罗斯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国内,师生之间,只是教与学的关系,少有亲情关系。但是梁教授凭借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俄罗斯学生,“结交”了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俄罗斯青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梁教授向记者谈到自己在俄罗斯从事教育工作的体会:除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外,还应该意识到,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在工作中必须严以待己,做好每一件事。这是第一;第二,要坚持自己的读书计划,不断丰富自己。既要研究国学,又要学习俄罗斯文化,在知识上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深究广纳。
俄罗斯风情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梁教授谈起五十年代的中俄文化交流状况。当时在学习苏联的口号下,中国人全方位地去了解苏联。而在俄国大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首先是汉文化的深奥难懂,其次是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梁教授说,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今天中国作为大国强国,应该主动地,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利用各种民间途径,让更多的俄罗斯人真正了解中国。
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2002年正式成立。梁教授向记者介绍起“中国文化中心”自创办以来举办过的各种文化活动。通过“过灯节”的活动,把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给彼得堡人;中俄画家展览笔会,书法竞赛;“你心目中的中国人” 大学生作文比赛;中俄高校研讨会等一次次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为了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中心”的每次活动都请俄罗斯广播电台和彼得堡各种报刊宣传报道。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影响的扩大,它赢得了彼得堡“中国文化一角”的美誉。市政府民族之家的中国图片展,彼得堡电影制片厂走访中国,彼得堡第五电视台有关中国的报道等活动,都得到“中国文化中心”的协助。2009年9月25日,在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隆重地举行了孔子像的揭幕仪式。这项活动,在“中国文化中心”的直接参与下取得圆满成功,并得到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田二龙总领事的积极支持和实际帮助。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孔子像就是中俄文化交流最好的见证。
如今“中国文化中心”走过了八年的时光,通过这个窗口,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渐渐我们发现,俄罗斯人也过中国春节了!只有相互的了解,才会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如果世界各国都了解中国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就不会觉得中国强大了会很可怕。
梁教授带着感触地对记者说:文化交流要求非常细心,用心去做,以心换心,不只是走形式,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梁教授还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中国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今年在“中国文化中心”下面将会设立翻译中心, 3月11日翻译中心启动。
当记者问起普通留学生应该为中俄文化交流做些什么时,梁教授细致地向记者作答,语气之间满含期望。“现在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太少。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知识,用自身的学识在俄罗斯人中间起到传播的作用,每一个行为都是最好的写照,可大可小。只有先了解自己,才会正确地宣传自己。当然留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所学的专业。留学生是未知数,也是希望。还是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在俄罗斯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将来比我们更出色,更优秀”。
(编辑:ada)